
來源 | 果殼 (ID:Guokr42)
今天凌晨的蘋果發布會,毫無疑問,主角還是 iPhone。
根據發布會內容,iPhone 17 增加了不少新配置、新功能,但唯獨“消失”了一樣東西:SIM 卡槽。
iPhone 17 系列中的超薄款 iPhone 17 Air,全面轉向eSIM 支持,徹底取消了物理 SIM 卡槽。蘋果已經要求歐洲經銷商在 9 月初完成 eSIM 使用培訓,中國聯通下發通知,支持 iPhone 17 系列的 eSIM 業務。
在美國市場,蘋果已經從 iPhone 14(2022年)開始取消 SIM 卡槽。
從 iPhone 17 Air 開始,實體 SIM 卡或許將正式退出 iPhone 的歷史舞臺。那么,eSIM 比傳統 SIM 卡好在哪里?蘋果為什么要邁出這一步?
蘋果再砍一刀
要理解這次的變化,先要搞清楚 SIM 卡的本質。
SIM,全稱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也就是“用戶識別模塊”。簡單說,它是一張包含你手機號碼和運營商信息的小卡片,是你的手機的名片。
把 SIM 卡插入手機后,手機才知道“你是誰”,才能連接到移動網絡。幾十年來,我們換手機、換號碼的第一步,幾乎都是“插卡”。
而 eSIM 的 e 并不是 electronic(電子),而是 embedded(嵌入)。它不再是你能拿在手里的塑料小卡,而是焊死在主板上的芯片。所以 eSIM 并不是卡,而是一個通信功能。
![]()
iPhone 的實體卡一步步在“縮小化”|圖源:CompareDial
如果你的手機出廠時就內置了 eSIM 芯片,你只需通過手機設置界面掃描二維碼、輸入激活碼,或者直接從運營商 App 下載配置文件,就能激活號碼。整個過程像下載一個 App 一樣簡單,無需物理接觸,就把運營商的信息“寫”到這顆芯片上。這張芯片,也就代替了你之前的實體卡。
eSIM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10 年,當時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主導研究并開發可遠程激活的嵌入式 SIM 卡。最早在智能手表和物聯網設備上應用。
很多人第一次了解 eSIM,是從 2017 年 Apple Watch 3 開始的。當時宣傳 eSIM 版可以脫離手機單獨使用,也叫“蜂窩數據版”。
為什么最早搭載在智能手表上?因為設備體積小、內部空間緊張,根本容不下卡槽和托盤,但對聯網依賴又非常強,eSIM 是最自然的選擇。
![]()
iPhone 主板上的 eSIM 芯片|圖源:eSIM Planet
從手機的使用習慣上來講,絕大多數用戶并不會頻繁換卡,用戶寧可要求運營商出雙卡雙待的卡槽,也沒有強烈呼吁運營商加入 eSIM 的支持。
而且,運營商多年以來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實體 SIM 卡的發行、銷售和管理體系,當然舍不得這個核心入口。
所以 eSIM 在手機上的落地需求一直是“有,但不急”。
直到 iPhone XS/XR 時代,蘋果首次支持 eSIM(國行不支持)。安卓高端機也紛紛跟進,但大多采取“雙保險”,實體卡槽還在,eSIM 作為備選。iPhone 17 對于國內用戶來說,則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扔掉卡槽”的手機。
eSIM怎么這么棒?
對普通用戶來說,SIM 卡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插拔”:換手機要拔出來,出國旅行要提前網購當地卡。麻煩之外,還常常伴隨一些小尷尬:卡針找不到、卡托弄丟了、卡不小心折斷了……
eSIM 的好處,就在于它讓這些問題統統消失。
eSIM 允許你同時存儲多個運營商配置文件(通常支持 8-10 個),你可以隨時切換號碼。比如,在國內用中國移動的號碼,到美國后直接激活 AT&T 的 eSIM,去泰國玩再切到 AIS,切換方式也很簡單,在系統設置里點幾下就行。
實體 SIM 有一個潛在風險:如果手機丟了,別人可以拔走卡,插到另一臺手機里繼續使用,而如今許多賬戶信息都基于手機短信驗證的方式,所以話費事小,SIM 卡詐騙事大。
而 eSIM 因為焊死在主板上,無法物理取出,安全性更高。即便手機丟失,馬上給運營商打電話,就能遠程鎖卡。
![]()
有一種詐騙手段就叫:SIM Swap Attack|圖源:維基百科
對手機廠商而言,eSIM 卡的絕對優勢在于拿掉卡槽。
SIM 卡槽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塑料托盤和金屬槽位,但它占據的并不僅僅是機身邊緣的開孔,更牽扯到防水、防塵、射頻布局等一整套復雜的工程。
eSIM 芯片大小只有傳統 SIM 卡的十分之一,這是寶貴的空間,可以用來塞更大的電池、做更先進的散熱,或者干脆讓機身更輕薄。
取消 SIM 卡槽,手機就可以少一個開孔。對于用戶來說,少一個孔意味著手機更接近一體化的密封,更不容易進水和進灰。
![]()
傳統 SIM 卡和 eSIM 的對比|圖源:Minew
且不說每年全球 SIM 卡產量達數十億張,造成大量塑料廢物。轉向 eSIM,環保了,低碳了,生產、運輸、分發成本也簡化了。
當然,eSIM 并非完美無缺,最大的問題是:運營商還沒跟上。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eSIM 卡覆蓋率很低,根據標準普爾的統計數據,截止到 2024 年 12 月,美國 eSIM 的采用率達到 40% 左右,而在中東和非洲,只有 3% 的設備支持 eSIM。
但用上 eSIM 的用戶都說好,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 2024 年調查顯示,在了解 eSIM 的受訪者中,39% 已使用過 eSIM,其中超過 90% 的 eSIM 用戶對連接滿意度表示高度認可,特別是在無縫切換和旅行便利性方面。
國內,雖然三大運營商曾經支持 eSIM(2023年5月到7月,三大運營商相繼發布公告,宣布由于業務維護升級,暫停辦理 eSIM 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此后,運營商未再公布恢復消息),但主要是針對智能手表和車載設備,手機 eSIM 普及還在推進中。
根據最新爆料,中國聯通正為 iPhone 17 準備 eSIM 服務,包括開戶、轉移和補換卡。
![]()
知名數碼博主的爆料|圖源:IT之家
如果成真,這下壓力來到了中國移動和電信。
拭目以待
每年,iPhone 銷量占據蘋果總營收近一半(47.41% 至 49.12%)。證明拿掉卡槽可絕不是“拍腦門”的決定。
最直接的好處就如剛剛所說,從 iPhone 17 開始,iPhone 進一步的輕薄化。尤其是那款超薄的 iPhone 17 Air,爆料稱,它厚度只有 5.5mm 左右,比 iPhone 16 薄了將近 30%。
而且作為將“軟硬結合”做的最好的科技公司,eSIM 還可能是未來蘋果服務生態中的重要拼圖。
從跨設備的“隔空傳輸“到 iOS 17的“一碰即傳”,近年來,蘋果愈發強調僅在蘋果設備間的無線、無感、無縫交互。
不妨想象一下,你買了新 iPhone 17,把它和舊手機靠近,號碼和配置就能通過“快速設置”自動轉移;或者在 Apple Watch、iPad、未來的 Vision Pro 上共享同一個 eSIM 流量包,在一個 Apple ID 下自由切換。
這下 iPad、Apple Watch 的蜂窩數據版的銷量又能再上一層,而且蘋果能在硬件和 Apple ID 之外,再多了一個用戶“入口”。
![]()
Apple Store 排隊等手機時,就能掃碼激活新卡了|圖源:MicroEsim
回顧歷史,“砍一刀”也是蘋果的老套路了。
過往蘋果有好幾次“砍”掉硬件的成功經驗。2016 年 iPhone 7 扔掉耳機孔,大家一開始吐槽,結果無線耳機銷售暴漲 300%,AirPods 賣出上億副,開了無線耳機的新時代。
再比如早期 Macbook 去光驅、iPhone 去掉包裝里的充電器,最初也被嘲諷為“刀法精準”,最終都被驗證是符合產業趨勢的選擇。
這一次,eSIM 也是一樣。事實上,美國版 iPhone 14 就已經是“eSIM only”了,這次只不過是把 eSIM 機型全球化鋪開。
蘋果與全球 200 多家運營商有著長期合作關系。蘋果展示市場號召力有太多例子了。比如中國最早的“合約機”模式,正式源于 2010 年 9 月,中國聯通引進 iPhone 4。
如果 eSIM 是邁進一個更整合、更無縫、更無感的數字時代的重要一步的話,那么蘋果仍能推動行業向前。
數據也在支撐這一判斷。GSMA Intelligence 預測,到 2025 年,全球 eSIM 啟用設備將達到 34 億臺(包括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車聯網物聯網設備等),比 2021 年的 12 億大幅增長。到 2030 年,eSIM 智能手機連接預計會達到 49 億,占全球智能手機連接的 55%。
不過歡呼歸歡呼,現實似乎又拋出了一點小懸念,最新爆料稱,iPhone 17 Air “首發無國行”,因為國內 eSIM 政策尚未完全松綁。有可能我們無法在首發日看到 iPhone 17 Air,蘋果備好了貨,現在就等政策。
參考文獻
[1] https://soracom.io/blog/esim-vs-iot-sim-card/
作者:糕級凍霧
編輯:沈知涵
封面圖來源:MacRumors
![]()
Guokr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