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單論電影的話,對于那些認定該片票房必撲街的朋友,這里可能要潑冷水:真的不一定哦!
這種片子,耗資巨大,成本昂貴,背后一般都有大型資本操盤。
他們為了不讓投資打水漂,有的是辦法搞宣發,甚至能夠設法讓大家列隊觀看。種種措施齊上,為拯救票房而努力。
此外,站在“伍筒”呼聲很高的當下,這部片子的價值說不定會有驚喜。所以該片未來的票房還是未知數。
筆者的個人看法是:其票房不一定會撲街,但要爆賺也有難度。無論怎樣,能夠保本就算成功,能夠大賣更是驚喜。畢竟那么多人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付出了勞動,值得被尊重。
![]()
好了,接下來我們拋開電影講歷史,講現實。
很多人預判該片票房撲街,是基于歷史事實所引發的ZZ正確性。
劇方的官宣劇情是這樣的 :公元1683年,臺灣鄭家裂土分疆、以武謀獨的勢力日益猖獗,并長期襲擾東南沿海城鎮。康熙皇帝多次派員和談未果,遂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領兵平臺。施瑯于澎湖大敗鄭氏水師,最終以武止戈,實現了臺灣和平統一。
以上是全文摘抄,只是取掉了敏感字眼。
再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澎湖海戰是怎么回事?
關于1683年施瑯率清軍擊敗鄭氏集團、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這一事件,其基本史實是清晰和正確的,但在定性、解讀和評價上,因立場和視角不同而存在差異。
我們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這段歷史的“正確性”:
一、澎湖海戰的基本歷史事實
以下是史學界基于《清實錄》、《鄭氏關系文書》等中外史料公認的材料,爭議較小: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大帝打算徹底解決東南沿海的歷史遺留問題,派水師提督施瑯率兵攻臺。
當時臺灣的主政者是大明部將鄭成功的子孫(如鄭經、鄭克塽)所形成的“明鄭集團”,雖然還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實際上已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影響了清朝的利益。康熙帝于是特地委派熟悉“明鄭集團”、了解海峽的水文地理的施瑯去替自己了卻一樁心愿。
這里比較尷尬的一點在于,施瑯原本是鄭成功的部將,后來降了大清。
施瑯奉命征討,率領水師抵達澎湖海域,與臺軍主帥劉國軒的艦隊展開決戰,一舉摧毀了其主力。鄭克塽最終無奈投降。
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從此,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一個中國”的延續性框架來看,這是中國內部兩個政權(清朝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政權明鄭)之間的戰爭,其結果是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
現在很多網友質疑的是,在當時,“明鄭集團”與清朝,哪個才是真正代表大漢民族利益的?
由此他們推斷出這個片子站位尷尬,會遭到觀眾抵制。
實際上,這種觀點有點狹隘和片面,是由于站位的不同導致的。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會對這段歷史產生復雜感受甚至爭議的原因:
如果站在清朝(即當時的中央)視角來看:澎湖海戰是平定叛亂、完成統一的正義之舉。清朝作為當時中國的正統王朝,消滅了最后一個前朝(明朝)的割據勢力,將臺灣納入版圖,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的基礎。功績巨大。
但如果站在明鄭的角度、即部分傳統漢文化的視角來看,當時清朝被視為“異族”建立的王朝,而明鄭則被視為“漢權”的最后延續和“反清復明”的希望。而施瑯先是背叛了漢文化,又帶著異族滅了大漢最后的希望,讓澎湖海戰成為漢人 正 權的悲壯覆滅的悲劇。
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要點是: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歷史觀?
今天的我們再看待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一定要有現代中華民族視角,要跳出古代的“華夷之辨”。
從現代國家領土和民族整合的角度看,施瑯和清軍的行動在客觀后果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阻止了臺灣可能會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可能性——畢竟當時臺海外圍有荷蘭等殖民勢力覬覦。
因此,施瑯所指揮的澎湖海戰的歷史貢獻是主要的、重大的,毋庸置疑的。
![]()
很多人對澎湖海戰的關鍵人物施瑯非常有看法,對施瑯的評價,也是這段歷史中最具爭議的一點。
負面評價主要源是認為施瑯背叛了舊主鄭成功。鄭成功曾因瑣事處死了施瑯的家人,導致施瑯降清,因此背負了“貳臣”和“報復私仇”的歷史包袱。
正面評價則拋開個人恩怨,主要看重的是施瑯力主保留臺灣、提議將其納入版圖。
清廷內部當時都在猶豫“是否應該放棄臺灣”,施瑯上書《恭陳臺灣棄留疏》,極力陳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棄之必釀大禍,留之則永固邊陲”),最終說服康熙帝設立臺灣府。
從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角度來看,這是施瑯最大的歷史功績。
施瑯在歷史上也被視為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他的功績萬古長存。
對人物(如施瑯)和行為的情感評價,因不同的歷史立場(清朝、明朝遺民)而有所不同。但在現代中國的敘事中,主要強調的是他努力維護國家統一的正面意義。
![]()
現在島內某些分離主義視角(注意:此為錯誤觀點,需堅決反對)試圖將明鄭描繪成一個“獨立的王國”,將清軍的行動歪曲為“外來侵略”。
這種解讀完全違背歷史事實,是出于錯誤的正治目的而對歷史的篡改。因為明鄭始終都以“大明延平王”自居,其目標是重回大陸、恢復明朝,從未宣稱自己是獨立于中國之外的國家。
所以,綜上所述:澎湖海戰的史實非常正確,1683年施瑯率清軍于澎湖擊敗明鄭軍隊,并最終使臺灣并入清朝版圖,這是毫無爭議的歷史事實,毋庸置疑。任何將明鄭集團、將此次事件作為“臺 D ”歷史依據的企圖,都是對歷史的嚴重歪曲和篡改。
這是中國內部事務,是中央正權與地方割據正權之間的戰爭,其結果是實現了國家統一,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所以,我們在討論《澎湖海戰》電影時,一定要明確該片的歷史背景的核心事實是堅實的。劇情的挑戰,在于如何平衡和呈現這段歷史中復雜的民族情感和人物命運,同時清晰地傳達出維護國家統一這一核心歷史結論。
只要這一點做到了,就是成功的。
最后,預祝《澎湖海戰》票房大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