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數字化改革實踐”
是《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
2025年關注重點之一
將展示數字化賦能學校
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
呈現學校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
亮點舉措 特色成效 示范經驗
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三階四維: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模式構建
作者:田冰冰 浙江省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
張巖海亮教育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
鄭由珍來婉萍浙江省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
胡雙雙 海亮教育技術研究院
AI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學和教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AI支持的教研活動將出現眾多新方式,本文基于喬哈里視窗、活動理論和協同理論探索了智慧協同教研過程的構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利用模型構建方法構建了“三階四維”教研模式,同時對“協同備課”“協同研課”和“協同反思”及相應的四維要求進行了多輪實踐與驗證,取得了優良的教研效果,如:實現教學畫像可視化,助力課堂提質;開展數據四維分析,助力協同反思;運用智慧平臺“曬評”,助力專業成長。
AI時代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重構教與學過程新生態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積極利用多種技術和手段,豐富教研活動的途徑和方式。因此,要加強對教師信息素養和數據素養的培養,利用AI系統在備課、授課、評課、反思等方面對教師進行針對性訓練,并提出相應策略,以數據助推每位教師教學思想、教學情感和教學行為發生深刻的結構性的變化,從而實現教師專業能力與自我教研能力雙重發展。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基礎上,借助“鴻儒教研”“凡龍有思”等智慧平臺優勢,開展了“三階四維: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模式”的探索。通過AI技術,學校更高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有效規避了備課、研課、課后反思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隊伍發展構建智慧協同教研新樣態。
構成智慧協同教研過程的基本要素
學校開展的智慧協同教研是以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理論、活動理論和協同理論為基礎,以活動為邏輯起點,以人與工具之間的互動為基本手段,圍繞不同教研需求而開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整個活動過程由主體、客體、共同體、工具、規則和分工六個基本要素構成。在智慧協同教研中,AI協同備課,AI協同研課,AI協同反思,形成教研進階的閉環。在實踐中,學科教師為活動主體,如何備課、研課、反思為操作客體對象,學科專家、技術人員和參研教師構成活動共同體,三者為協同教研的主要對象。此外,AI技術平臺為工具支撐,系列研修規則要求和不同成員任務分工為活動推進的保障。以上六者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完整統一的教研活動過程,并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實現教研組織關系的扁平化、教研形式的在線化、教研內容的廣泛化和教研迭代的自動化。
AI支持下智慧協同教研模式的建構
1.三階四維模式框架
根據智慧協同教研活動六要素及其關系,學校以協同理論為指導構建了“三階四維”智慧協同教研模式(如圖1)。
![]()
圖1 智慧協同教研的“三階四維”模式
2.三階四維模式的基本內涵
在三階四維智慧協同教研模式中,“三階”包括“協同備課”“協同研課”和“協同反思”。
“協同備課”指在AI平臺上聚焦“素養導向、任務驅動、以生為本、學評一致”四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進行備課。教師要先明確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要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基于教學目標,再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確保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任務驅動、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學習方式,關注學生是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在協同備課中,AI平臺可以支持教師設計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的評價工具,如在線測試、項目評價、同伴互評等,確保評價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些評價工具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的反饋,促進其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
“協同研課”指在AI呈現場景中,針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實效性、應用性、生長性”四個維度進行診斷。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是否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實效性關注的是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中的效果,即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受益。應用性是指教學設計是否易于被教師理解和接受,是否能夠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生長性強調的是教學設計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可擴展性,是否能夠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教育的需求,持續提高教學效率。
“協同反思”指在AI教研空間中,結合“資源利用、師生互動、教學形式、教學效能”四個維度的測評數據進行反思“晾曬”。資源利用是指對各類教學資源(如教材、課件、多媒體、網絡資源等)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師生互動是借助教學行為分析記錄,師生互動的頻次、類型(如問答、討論、合作等)、質量(如學生參與度、教師回應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等數據,為教師提供關于師生互動的深入洞察。教學形式是指評估不同教學形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如哪些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哪些形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效能是通過對比不同教學策略下的學生表現,如成績、能力發展、學習滿意度等,來評估教學效能的高低。
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過程是一個明確研修目標需求、合理選擇工具手段、有效協作分工、積極互動交流、結合實施成效并及時調整優化、實現成果共享的共贏過程。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模式,聚焦教師專業能力成長,在“三階”中細化能力成長點。“三階”中的每個環節均擬定四個維度進行觀測,目的是讓教師在人機協同、同伴互助等智慧協同的教研環境中實現課前備課有深度、智慧教學有效度、課后反思有信度。
AI支持下“三階四維”智慧協同教研模式的實踐應用
1.“協同備課”: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1)常態化協同備課
學校依托“鴻儒教研”平臺,在備課資源的多樣性、備課過程的互動性、備課結果的有效性、備課的持續性和深度等方面,搭建智慧協作備課環境,使教師能實時交流、分享備課資料,討論教學問題,從而共享知識經驗,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小學語文《黃繼光》一課承載著根植紅色基因、立德樹人的使命,但是因為文本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對接,時空距離讓學生難以理解和認同人物言行舉止背后的價值觀念,學生不容易入情入境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和英雄品質。關鍵點如何突破?可用下表進行系統的表達。核心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由于時空距離讓學生難以理解“上甘嶺戰役”這段歷史,所以三位教師都從學生視角出發,關聯影視,以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為學習起點。終點略微不同的是,A教師和B教師落腳以“英雄氣概”的理解朗讀結束,C教師落腳綜合性活動講英雄故事。這兩個維度的解讀得出的教學目標都能體現教材的價值。
AI協同備課關鍵點示例
![]()
(2)賽課式協同備課
智能協同備課助力教師賽課。首先,賽課教師要根據自己對教材的認知,挑選出一些在教學中把握不準的課題,向導師發起協同備課請求。其次,利用網絡查找本課題的教學資源,如課程理念、教材中蘊含的學科思想、典型課例、優質教學設計等,進行文本研究,博采眾長,再整合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初稿并制作出上課的課件,通過平臺發送給自己的幫扶導師。再次,導師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對課題的深刻認識,針對教學設計和課件給出指導意見。最后,教師根據導師的意見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整理,修改稿提交給年級備課組,備課組教師留言探討,引導雙向學習。在觀摩示范指導課的過程中,專家和學員可以用留言墻進行討論和點評。
2.“協同研課”:提升教師教研水平
(1)AI呈現場景
AI系統介入課堂活動通過人機結合實現教學診斷精準化,將客觀的分析數據與主觀的教學經驗進行結合,既克服了純粹數據帶來的片面化,又能擺脫經驗帶來的惰性與盲點,為教師教學行為診斷和干預提供數據支撐。
圖2中的RT-CH圖、S-T圖,讓教師對教學時間和方式進行更多有目的的思考。RT-CH圖的物理意義為RT→教師活動多,CH→師生互動多,結合S-T分析圖,在感性的認識上進行科學和理性的分析。以上述B教師為例,他的課堂一直處于師生對話互動的狀態,那么課堂互動是否基于學習的需要、是否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需要備課組深入探討實效性。
![]()
圖2 依次為A、B、C教師執教《黃繼光》的RT-CH、S-T圖
(2)新樣態研磨分析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青年語文教師在小學課堂中在問題的選擇方面有其共同特征:一是都較多地選擇了回憶性問題和理解性問題;二是都較少地選擇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這說明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選擇重視對知識或文本內容的回憶和理解,闡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理解文本的含義。按照布魯姆認知領域六個層次分類,記憶型、理解型、應用型問題都是低階思維的訓練,而分析、評價、創新屬于高階認知思維,創新處于思維活動的頂端。通過AI技術智能分析,語文教師要在設計問題時,遵循一定的層次梯度,針對不同階段的課堂教學,盡可能多地設計高階提問。
3.“協同反思”:提升教師教學智慧
(1)教研空間描述
教研空間從關注少數骨干教師的個別成長到普通教師、新手教師的發展,從聚焦優秀課例的結果展示到追求過程分享,實現了“改課”和“磨人”兩條線的有機統一。借助全場景教研平臺,教學主任查看教研組制訂的計劃,把各類散點數據信息匯集起來進行教研組(備課組)年度考核。數據看板清晰呈現關鍵信息:一是學校整體教研進度,可以比對期初總規劃數據;二是點擊進入某個學科組期初規劃界面,一學期的教研活動、集備教案、集備課件、聽課數據,以及申報區市級獎項的項目一覽無余;三是數據信息整合,其中包括互動行為統計數據、協同編輯的次數、在線評論的條數、互動點贊數據等,及時、精準了解各學科組的發展動態和教研組排行。
(2)教學反思
大數據讓評價更加接近現實,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仍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分析、理解學生的狀況,從而改進策略,優化教學行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結語
在協同教研的過程中,教師個人種好“試驗地”,與備課組合作攻關教學難題,學科組領好“責任田”,深入鉆研課堂教學以提升教師的執教力,真正做到“聚焦課看見人”,讓教師的發展主動性從外驅轉向內生。學校用大數據領航教師成長、精準畫像,推動教師個性化集群式成長。
本文作者:
田冰冰
浙江省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
張巖
海亮教育技術研究院
浙江大學
鄭由珍 來婉萍
浙江省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
胡雙雙
海亮教育技術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4期
原標題:三階四維: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模式構建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田冰冰 張巖 鄭由珍等.三階四維:AI支持下的智慧協同教研模式構建[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04):31-34.
歡迎訂閱
![]()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