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青海省玉樹州,多個地區早晚溫度已經在零下攝氏度。但囊謙縣吉曲鄉中心寄宿制小學的教學樓和宿舍樓里,卻暖意融融。
牧區的孩子們在室內都脫掉了厚重的外套,只穿一件薄衣服坐在課桌前,臉蛋泛著健康的紅暈。浴室水龍頭里也都儲備著恒溫的熱水,供孩子們洗漱和沐浴。
![]()
太陽能供暖工程交付后的教室里,幾名牧區孩子圍在室內散熱片旁取暖。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供圖
以前每年的寒冷季節,全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日常。
兩年前,這所坐落在海拔3780米山巔的學校,還靠牛糞、煤炭勉強御寒。玉樹的冬天平均氣溫達零下二三十度,可即便天寒地凍,為防一氧化碳中毒,宿舍每天的供暖時間僅維持1~2小時,孩子們冬天常凍得感冒,雙手長滿凍瘡。
這場改變,始于風馬公益發起的“高原上的溫暖教室”項目。從2016年為青海省玉樹州的高原學校募捐煤炭,暫解“燃眉之急”,到2023年攻堅建成玉樹州首所“生態文明實踐示范校園”、實現太陽能供暖全覆蓋,負責人王婉和她的團隊用了7年時間。
在平均海拔4000米、冬季嚴寒漫長、基礎設施薄弱的高原牧區,他們蹚出了一條用清潔能源破解學校供暖困局的可持續路徑,讓“溫暖”從臨時的物資援助,變成了扎根校園的長效保障。
![]()
吉曲鄉學校周邊是裸露巖壁與稀疏草甸,遠處可見水域分布。紅白配色的校舍構成該區域內唯一的集中建筑群。受訪者供圖
從“運煤”到“追光”,一場不得不進行的改變
2007年夏天,王婉第一次踏上青海玉樹的土地,跟著當地老師在玉樹州多個縣的牧區輾轉,一戶戶走訪,詳細了解當地學生的家庭狀況、經濟條件。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懂‘家徒四壁’是什么感覺,有的家庭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王婉對澎湃新聞說,那次走訪徹底顛覆了她對“貧困”的認知。
也正是這份觸動,讓她下定決心創辦風馬公益,最初的核心目標很明確——改善青海偏遠山區兒童的教育與成長環境。而“讓孩子們吃上好飯”,是當時的她最先想解決的問題。
此后的多年里,王婉成了上海與玉樹之間的“常客”。她頻繁往返兩地,一邊深入鄉鎮學校調研,了解孩子們的真實需求;一邊盯著善款與物資的落地,確保每一份援助都能精準抵達。
2010年后,新教學樓蓋起來了,學校的營養餐也實現了穩定供給,孩子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可高原學校面對的難題,不止于“吃飽”。風馬公益的團隊成員幾乎每年都要前往玉樹的牧區好幾趟,從未中斷過對鄉鎮學校的走訪。2016年那次下鄉,玉樹已接近入冬。
在一所學校的辦公室外,王婉無意間聽到了校長和老師的交談,“他們當時特別愁冬天要來了,因為煤供不上需求,太冷了。”也是那次之后,團隊通過調研才發現,“取暖難”不單是這所學校師生的困境,而是大部分玉樹鄉鎮小學共同面臨的難題。
![]()
太陽能供熱系統交付儀式。
玉樹地廣人稀,鄉鎮學校多分散在山巔,不僅海拔高,校與校之間也格外分散,最遠的吉曲鄉小學離縣城近200公里,根本無法實現集體供暖。因此,一到冬天,當地學校只能依靠燃燒煤炭和牦牛糞取暖。
但由于當地并不產煤炭,學校需從外地采購。王婉算了一筆賬:一噸煤炭連運費要1300元,200人的學校一個冬天至少要花4萬塊錢,可4萬塊錢的煤炭,實際上根本撐不到冬天結束。而且,牦牛糞雖是牧民的傳統燃料,但燃燒得快,每20分鐘就要添一次,用起來也不方便。
11月5日,吉曲鄉小學的校長俄要尖才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提到,即便學校能收到公益捐贈的煤炭,也始終供不應求。“1噸煤也燒不了多久,我們6個教室、24間宿舍,一天下來就燒得差不多了。”
至于煤炭運輸成本,他進一步補充:“1300元是一噸煤本身的價格,運費另算。從囊謙縣拉到學校,20噸以上運費要3500元,20噸以下是1500元。要是從西寧直接運過來,費用會更高。”
2016年至2021年間,風馬公益聯合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在支付寶、騰訊樂捐等公益平臺通過籌款,陸續為學校募捐了2000多噸煤炭,卻始終是“治標不治本”。更棘手的是環保問題。玉樹高原地處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過度使用煤炭不僅會污染空氣,還可能影響水源。
為此,王婉團隊希望尋找到一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可持續方案。“我們當時的核心想法,是找到一個學校在有限取暖經費下也能用得起的方案,”王婉說,“所以我們想到了太陽能,高原本身陽光充沛,而且太陽能是免費的能量,剛好能匹配這樣的需求。”
確定方向后,團隊開始聯系太陽能企業,可先后對接的十幾家企業,一聽是“高原項目”,都因“冬季低溫防凍難”“高海拔施工風險大”等問題婉拒。
直到2023年,一家江蘇的太陽能企業才被王婉的堅持慢慢打動。“他們一開始也猶豫了半年,畢竟之前沒做過高原太陽能供暖的案例,心里沒底。”王婉回憶,疫情過后,這家企業專程派人到玉樹實地考察,在看到孩子們凍得通紅的手后,他們才下定決心試試。
![]()
吉曲鄉小學屋頂太陽能集熱設備現場。
攻堅高海拔,每一步都在“啃硬骨頭”
高原上太陽能供暖的實現,遠比想象中復雜。“不是把設備運上去就行,每所學校都必須‘一校一方案’。”王婉解釋,因為每所學校的海拔、基礎設施配備都不一樣,所以必須先去現場細致勘察——測海拔、查水源、看屋頂結構,把這些實際情況全摸透了,才能針對性設計供暖系統。
2023年8月,玉樹州囊謙縣吉曲鄉小學成為第一所試點學校,工程正式動工。這所學校沒通國家電網,供暖系統的電力只能全靠太陽能光伏支撐;加上海拔高,夜里溫度常跌到零下,管道很容易凍裂爆管。
為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團隊反復測算管道的傾斜角度,“我們要保證水管里的水能夠在晚上全部排空,如果有積水在里面,到了零下的低溫一凍,管道很容易裂開。”
此外,高原反應也是施工中繞不開的大難題。王婉回憶,當時合作的太陽能企業派了4名工人到現場,其中一人剛到沒幾天,就因為感冒疊加高反發起高燒,在醫院住了整整一周。“他自己說,自己是隊里技術最好的,怕自己走了之后,現場施工出岔子,沒提‘回去’的事,病剛好些就立刻回了工地,硬扛著把活干完了。”
施工過程中,偶爾出現的物資短缺曾讓團隊格外犯難。玉樹10月中旬必須停止一切工程,直到次年4月底才能重新啟動,高原的凍土期不等人,一旦缺了關鍵材料或設備,哪怕立刻從最近的城市采購,輾轉運輸至少也要10天,團隊只能臨時調整工序、重新規劃進度,才能趕上工期。
“現在每次施工前,我們都會把準備工作做得更細更足,就是為了避免再出現這種手忙腳亂的情況。”王婉回憶起當時的波折。
2023年8月至10月,是玉樹高原一年中短暫的非凍土施工窗口期。施工團隊搶工期、趕進度,順利完成了兩棟學生宿舍樓的太陽能供暖改造。這兩棟宿舍樓為獨棟結構,總建筑面積約1720平方米,共設32間宿舍。
一期工程交付后,宿舍首次實現了夜間8小時恒溫供暖。70組太陽能集熱器整齊排布于屋頂,配合24立方米的保溫水箱,白天借高原充沛的日照將箱內冷水加熱至80℃儲存;入夜后,熱水通過室內散熱片循環放熱,穩穩將室溫維持在18℃。
更讓孩子們雀躍的是,他們終于能在學校里洗上了穩定的熱水澡,以往因沒有熱水而閑置的浴室,從此也有了水汽。
在吉曲鄉小學任職已10年的校長俄要尖才,是學校變化最直接的見證者。“現在孩子們和老師一周能洗上一次澡了。”俄要尖才說,規律的熱水澡不只是讓孩子們的個人衛生變好了,還慢慢改變了當地以往的生活習慣;更明顯的是,太陽能供暖徹底改善了學校的整體衛生環境。“以前我們得拉煤進教室,教室里的地面全都會變成黑乎乎的;架火時一冒煙,煙還會把墻面熏得發黑,現在這些情況都沒了,校園里到處都干干凈凈的。”
2024年9月28日,第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專門為教學樓安裝太陽能供熱系統。經過一個多月的攻堅,工程于同年11月3日順利交付,吉曲鄉小學的14間教室、3間辦公室全部通上了暖氣。自此,這所高原學校徹底告別了依靠煤炭和牛糞取暖的舊時光。
溫暖之外,還需長效的環保和新的展望
王婉向澎湃新聞提供的工程結束后出具的《吉曲鄉中心學校供暖給熱方案效益分析》顯示,吉曲鄉小學這套太陽能供暖系統的設計壽命長達約15年,且運行過程中始終保持低能耗特性。教學樓的供暖系統每日耗電量僅53度,學生宿舍的供暖系統每日耗電量為40.8度,遠低于傳統供暖方式的能源消耗水平。
從實際效益來看,這套系統的“節能價值”尤為顯著。若與純電供暖相比,它每年可節約電量約52.2萬度。按15年設計壽命推算,累計可節約總電量約783萬度,依據當地電費標準折算,相當于為學校直接節省電費約305萬元,大幅減輕了學校長期面臨的供暖運營成本壓力。
而從環保維度考量,若對比傳統燃煤供暖,15年內可減少原煤消耗約3110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60噸、二氧化硫排放約18噸。
“不僅是溫暖,更是對三江源的保護。”王婉直言,嘉里建設、杭州泰格醫藥基金會、浙江鶴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乘風破浪愛心無限慈善基金、上海宋慶齡學校、XUN循得等多個合作伙伴,之所以選擇參與這一項目,正是看中了其環保和公益的雙重價值,“用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既守護了孩子們的冬天,也守護了‘中華水塔’。”
當被問及管道維護與系統長效運營的保障措施時,王婉表示,團隊從一開始就特意選用了全自動控制系統,“日常運行基本不用人工干預,系統會自動完成集熱、儲熱、循環供暖,大大減少了維護負擔”。
不過她也表示,系統在剛調試初期,受高原晝夜溫差大、管道排氣等特殊情況影響,會出現太陽能管爆管的情況,但等調試完畢,系統適應高原環境后,爆管現象就非常少了,基本不會影響正常供暖。
為了讓學校能自主應對這類偶發小問題,施工團隊中的技術師傅在工程收尾階段,專門對學校一位負責后勤的老師開展了一對一的實操培訓,管道更換全程無需復雜工具,只需將壞管子擰下、新管子擰緊即可,步驟簡單、容易上手。
11月5日,俄要尖才告訴記者,這套太陽能供暖系統基本不會出現大問題,唯一的情況是,若遇到長時間陰雨天,太陽能集熱不足,就會出現供不上暖的情況,“一個月大概有4到5天會這樣,其他時候都挺穩定的。”
更讓他覺得方便的是,他手機里的APP還能實時監測、控制全校的供暖系統,“什么時候供暖、供暖溫度怎么樣,打開手機就能看,就能調,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跑遍每個宿舍去檢查供暖情況了。”
目前,王婉團隊正全力推進囊謙縣第二批試點學校,著曉鄉小學的供暖工程。該項目得到玉樹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與肯定,囊謙縣人民政府及囊謙縣教育局還為著曉小學配套建設了熱水入宿舍樓和浴室工程,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
著曉鄉小學是青海省海拔第二高的鄉鎮學校,施工難度比此前的吉曲鄉小學更大。“不僅海拔更高,學校取水還得靠井水,必須額外加裝潛水泵才能保障供水穩定,這給系統設計又加了一道難題。”王婉表示。
不過難題已逐步攻克,團隊趕在今年凍土期來臨前,順利完成了該校一棟教學樓的供暖改造。按照規劃,第二期工程將在明年內推進,屆時學生宿舍也能接入太陽能供暖系統。
“取暖”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后,王婉和其團隊的目光也落到了更深層次的“益智”需求上。目前,風馬公益正計劃圍繞牧區教育開展后續工作,希望通過相關行動為當地教育質量提升提供支持。“我們希望高原的孩子不僅能在冬天不受凍,更能在成長中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這才是更長久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