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掌控思維
我以前總羨慕那些人,他們根據一個話題能聊出很多東西,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能夠引經據典,甚至聊起日常瑣事的時候都能說出來一些門門道道。
和他們一起交流的時候,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閱讀量不夠,于是我嘗試廣泛閱讀,但還是達不到別人的那種輸出水平。
大概在一年前,當我開始頻繁地記錄之后,我發現自己慢慢的也可以對這種輸出做到手到擒來。
同時我發現記錄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一點,就像很多杰出的創造者都有類似的記錄習慣,
比如天才達芬奇曾在《大西洋手稿》里寫道:“觀察要像流水般持續,記錄要像刀刻般深刻。”
諾貝爾獎得主費曼也曾說:“沒有什么比寫下來更能讓思想變得清晰,就像沒有什么比陽光更能驅散迷霧。”
1
記錄是為了更好地「思考」
心理學家喬治?米勒提出過一個著名的 “7±2 法則” :實驗表明,普通人的大腦同時處理的信息只有通常在 7±2 個,
通俗點說每個人腦中大概只有7個“腦力小球”可以幫助自己進行思維活動。
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本就不擅長長期記憶,當內心被大量念頭與憂慮填滿時,
有限的 “思維小球” 就會超載,進而導致注意力渙散、思考遲滯,甚至陷入決策困境。
如果想讓思路變得清晰,往往需要先從腦中清空部分既有信息,再重新整理存儲 —— 這個過程不僅耗時,還會嚴重影響效率。
而記錄記錄恰好能彌補大腦的這一局限:因為在記錄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自己寫下來的文字,
這些「白紙黑字」會不斷主動地「通過視覺刺激來提醒你」它的存在,
于是大腦就不必再費力、刻意地去保存這些信息了,自然而然你就可以將空出來的思維用于思考。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鄧布利多,每當思緒多到難以承載時,他便會將念頭抽離出來存入冥想盆,
這樣既能為大腦減負,又能在需要時隨時回溯那些重要的思緒片段。
2
記錄是為了更好地「行動」
隨便回顧一下你會發現,生活中我們多半處于雜念紛飛的狀態:
心頭時常翻騰著各類煩惱、顧慮與擔憂,而且這些念頭大多并無實際意義。
2005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調查顯示:
普通人日均會產生 1.2 萬至 6 萬個念頭,其中 80% 帶有消極色彩,95% 與前一日的念頭重復。
這說明分心走神是我們的常態,而且人天生存在負面偏好 —— 總會不自覺地將注意力聚焦于自認為的 “壞事” 上。
而這些 “壞事” 會不斷擠占有限的腦力資源,就像一部后臺運行著過多程序的手機,難免出現卡頓與發熱。
因此,如果想讓大腦保持流暢運轉,就得設法終結這些無用的進程。通常而言,終結的方式有兩種:
要么在現實世界完成它,讓事情閉合;
要么在精神世界評估它,讓想象結束。
世界的本質是 “不確定性”,顯然很多念頭無法在現實中立刻了結,也難以得到確切答案。
如此一來,“書寫記錄” 便成了在精神層面終結它們的最佳選擇。
因為記錄能幫我們切換至理性思考模式,審視這些念頭存在的緣由與必要。
一旦大腦意識到這些負面信息并無留存價值,便會主動釋放它們占用的資源,重新找回專注力。
此外,寫下明確的計劃,無異于與未來的自己形成了一種契約,這種契約本質上是一種承諾,
而人一旦做出承諾,潛意識便會傾向于維持言行的一致性,因此記錄的習慣能顯著提升行動力。
但不少人對這種方法心存抵觸,覺得過于繁瑣:
一是他們覺得這方法太麻煩,二是覺得用腦袋想想就可以,寫下來完全多此一舉。
可實際上,“想一想”和“寫下來”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如同飄忽的氣體,難以捕捉形態;后者則如固體般觸手可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就在最后那一點點行動的距離上。
3
記錄是為了更好的「情緒」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因殘疾兒子陷入絕望,將痛苦寫入作品后卻逐漸走出陰霾。
為什么“寫下來”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常看「掌控思維」公眾號文章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情緒好似大象,理性好比它身上的騎象人,
因為當情緒產生的時候,理性便會退居第二位,任由大象“失控”。
而情緒這頭大象,力量遠超理智騎象人 —— 大腦中情緒處理的優先級本就高于理性,可它的 “聰明度” 卻差得遠:
它只能將事物粗糙歸為 “有利” 或 “有害”。一旦情緒走向極端,便會困在模糊的負面里,難以掙脫。
而記錄能調動理性安撫情緒:通過文字梳理,可激活大腦語言區與記錄區,
讓模糊情緒變得具體,使人看清真實擔憂,發現被夸大的負面認知。
《開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貝克通過幸福實驗也發現:運用記錄來表達自己情緒的人更加健康。因此,他也建議:
一旦你生活出現了問題遇到了困難,就拿出紙和筆把事情的經過、自己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寫下來。
過程中不用修改,不必檢查,更不用管修辭或者句式對不對,只要放手去寫就好了。同時寫完一定要回答自己兩個問題:
1、這個事為什么會發生?
2、我能從中汲取怎樣的教訓?
畢竟記錄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宣泄情緒,更在于解決問題,找出意義。因為:
記錄即傾倒,記錄即解壓,
記錄即消融,記錄即清醒。
![]()
Photo by Tim Marshall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