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雪飚
心理學博士,資深律師,球齡26年,最好成績68桿,GOLF MIND高爾夫心理教練三級認證、Golf Digest中國百佳球場評選評委。
在美巡總決賽的東湖高爾夫俱樂部,世界見證了一場關于心理韌性的傳奇——英格蘭名將湯米·弗利特伍德,這位34歲的斗士在歷經163場美巡賽、30次躋身前五、6次屈居亞軍后,終于在第164次出征時捧起了象征賽季最高榮譽的聯邦快遞杯,拿下個人首個美巡賽冠軍。賽前,他是聯邦快遞杯積分榜排名最高的“無冠者”,其“無冠卻穩居前五”的次數,更是創下1983年以來美巡賽的歷史紀錄。
賽后采訪中,弗利特伍德的肺腑之言,字字珠璣:“未來想起這段經歷,我會為自己屢敗屢戰的韌性而感到驕傲。我想證明,只要足夠堅韌,夢想終會實現。”他期待著將這份感悟分享給孩子、懷揣夢想的高爾夫球手,以及所有領域的追夢人。“我會和他們聊心理韌性的重要性——慘痛失利后重新振作、堅持努力,為再次站上賽場打磨能力,最終才能實現目標。”這份從無數次接近成功卻失意而歸中淬煉出的感悟,恰是高爾夫運動乃至所有競技領域中,心理韌性的生動詮釋。
“韌性”并非簡單的“不放棄”,而是指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或挫折時,能夠保持心理穩定、主動適應困境,并從中恢復甚至獲得成長的能力。對于高爾夫球員而言,這項運動的特殊性更凸顯了心理韌性的重要。在一輪數小時的比賽中,球員需應對復雜的場地環境、瞬息萬變的局勢,如何在失誤和落后時快速調整心態,成為影響后續發揮的關鍵;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球員往往要經歷很多起伏,比如技能發展的瓶頸期,由傷病、心理問題帶來的低谷期等等,如何在不斷跌倒后爬起來,始終維持對目標的專注,成為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歷練。
![]()
不僅是成年的職業球員,對于青少年業余球員,心理韌性同樣重要。雖然我們提倡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建立自信,但絕非一味地提倡“快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基·肯尼迪曾表示:若將“快樂”設為孩子童年的唯一成長目標,實則為他們成年后的焦慮埋下種子,因為孩子很可能會缺失如何面對困難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行為調節方式。未來漫漫人生面對失利時,他們會陷入“贏不了又逃不掉”的心理困境。而擁有心理韌性,則能讓他們與任何情緒共存——既接納成功的喜悅,也能正視失利的沮喪,并從中學會調整。
心理學領域對韌性的研究,早已形成諸多理論。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韌性強的人往往具備更積極的挫折解讀方式——他們會將“一次失利”歸因為“暫時性、特定性”因素,而非“永久性、普遍性”的自我否定。這種解讀方式能有效減少負面情緒對心理狀態的沖擊,幫助個體快速走出失利的陰影。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則提出,培養“成長型思維”是獲得心理韌性的基礎。人們要堅信“能力可塑”,把挑戰視作成長的階梯,把失敗視作進步的契機,把個人努力視作通向卓越的必經之路。此外,塞利格曼還在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療法創始人)的理論基礎上提出ABCDE療法,即當個體遭遇挫折事件(Activating Event)時,不同的信念(Belief)會引發不同的后果(Consequence)。個體要通過主動反駁(Disputation)消極信念,最終激發(Energization)積極的行動與心態。這一革命性的觀點完美詮釋了心理韌性的形成過程。
高爾夫球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但有充滿韌性的強者。弗利特伍德的經歷告訴我們,心理韌性絕非誕生于順風順水的溫室,而是在一次次與挫折的對抗中,靈魂深處的沉淀、淬煉與升華。對于青少年球員而言,培養心理韌性比贏得一場比賽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能幫助他們在高爾夫賽場上走得更遠,更能讓他們在人生的“賽場”上從容應對每一次挑戰——優雅而堅定地迎接命運的風暴洗禮與機遇的璀璨降臨!
![]()
本文選自《高爾夫大師》11月刊
近期精彩不容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