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與文化》2025年第3期
[詩學與詞學] 主持人:羅振亞
本期三篇文章跨越了中國詩歌自古代、現代到當代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段。
羅振亞、張忻伊的《比興思維的流變與21世紀詩歌》聚焦比興思維的古今之變,揭示比興方法在21新世紀詩歌現場的表現和價值,眼光宏闊,運筆沉穩。
鄧招華的《論<十四行集>的歷史生成及詩思路徑》指認馮至1940年代的詩乃受里爾克、歌德詩學啟發的形而上思索的產物,其精神性轉化更與西南聯大學院化場域空間互為關聯,發掘細密,材料豐贍。
邵波的《“中間代”詩人的詩學形態研究》復現“中間代”詩人從沉潛到被合法命名的艱難過程及其內在動因,并彰顯了其個人化的藝術殊相,思維明晰,闡釋到位。三篇文章不論是宏觀鳥瞰,還是個案解剖,均能以扎實的文本細讀和客觀的理性分析作為支撐,實事求是,態度鮮明,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學術信度。
比興思維的流變與21世紀詩歌 羅振亞、張忻伊
論《十四行集》的歷史生成及詩思路徑 鄧招華
“中間代”詩人的詩學形態研究 邵波
[現代文學與文化]
激進情緒的高漲與落潮
——8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紀的城市小說研究 馬兵、曲亭亭
“異域”的投影與變形
——《翻譯的傳說》中清末民初女性形象的異質化書寫與現代化重構 樸玉明 林攀龍
當代文學地圖中的邊地童年書寫 姚蘇平
[古代文學與文化]
論《世說》在宋詩創作與傳播中的文學媒介功能 張明、徐子恒
論湯顯祖詩歌、戲曲的共相 沈金浩、楊桐
論賦體文學與大運河城市文化 丁涵
[文學與宗教]
傅大士形象的禪宗化淺析 韓煥忠
寓教于情:敦煌邈真贊情感書寫及其社會功能 湛如、楊久紅
[文化視角]
庾信駢文地名書寫及其三重意蘊 劉濤
肆而不流:陳獻章的藝術哲學與“自然”之美 楊萬里
[文學文獻]
鄭文焯批校清真詞過錄本七種考識 楊傳慶
[會議綜述]
“古典新識:文學與文化青年論壇(2025)”會議綜述 張昊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