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西安市文藝界聯合會,西安市美協的倡導下,2025年8月22日,碑林美術家協會的藝術家們踏上了前往山西呂梁臨縣李家山寫生的旅程,開啟了為期7天的李家山與磧口采風寫生活動。 參加本次活動的畫家有:馮曉軍,陳默,李建軍,馮清,孫彬,羅尚榮,王景遠,楊舒雯,錢楠林,成王芳。這次藝術之行,不僅是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探索,更是一次尋找創作靈感、沉淀藝術靈魂的修行。
數十人的采風隊伍像一隊遷徙的候鳥,落在呂梁臨縣山脈的褶皺里。李家山和磧口——這兩個被黃河滋養又被黃土包裹的地方,即將在我們的宣紙上獲得第二次生命。
時值深秋,黃土高原褪去了夏日最后一點綠意,顯露出它最本真的面貌。那些縱橫交錯的溝壑,梯田,像是大地被歲月刻下的皺紋,每一條都藏著說不盡的故事。大家支起畫架,調色盤上擠滿了赭石、土黃、熟褐——這是黃土高原賜予畫者的基本色系,簡單卻蘊含著無限可能。
此刻,李家山深處吹來的風,夾雜著細細的小雨,輕撫大家的臉,而畫家們一如既往刻畫原本屬于這片土地的內心世界。當畫家們站在在臨縣李家山一處高崗上,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由溝壑、梁峁、明清窯洞組成的巨幅畫卷,蒼黃是它的主色調,粗獷是它的筆觸,堅韌是它的靈魂。
每當晨光初醒時,李家山的窯洞群還沉浸在淡藍色的雨霧中。層層疊疊的窯洞從山腳一直堆到山頂,仿佛大地的階梯。我們分散在不同高度的平臺及角落里,畫架支開的聲音驚起了幾只山雀。有的老師用水彩,表現晨霧的輕盈與黃土的厚重;有的則用硬筆刻畫每一處歷史沉落的痕跡,有的老師則用毛筆盡顯李家山的風骨。
不同的藝術語言在此刻交匯,共同解讀著同一片土地。這時,窯洞里走出來一位老人,看著大家精心的畫畫,他抽著旱煙笑著說:“你們畫窯洞,畫這里的一草一木,他們也在畫你們呢。”這話竟頗有禪意。遠處那牽著毛驢的老者,一首信天游從耳旁舒緩高昂響起,讓大家不僅對這片土地泛起一種眷戀。短短幾天,伴隨著細雨的輕舞,畫家們盡情揮筆,幾十幅不同風格的作品躍然紙上。
李家山與磧口的短暫采風活動,讓我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產生了濃厚的深情,這里的人民淳樸、厚道、勤勞而勇敢,他們就像一道豐碑,讓我們感到在大自然面前那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片看似貧瘠實則豐饒的土地,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作畫?!更是如何觀看?!如何感悟?。這些不正是我們畫家需要表達刻畫的精神世界嘛!。
采風作品欣賞:
![]()
作者:馮曉軍 作品:《呂梁李家山之一》 尺寸:50x50cm
![]()
作者:陳默 作品《呂梁李家山之二》 尺寸:50x50cm
![]()
作者:李建軍 作品《李家山春語》 尺寸:50x50cm
![]()
作者:李建軍 作品《家山的呼喚》 尺寸:46x69cm
![]()
作者:馮清 作品《香爐寺》 尺寸:35x34cm
![]()
作者:楊舒雯 作品《呂梁李家山寫生》 尺寸:33x69cm
![]()
作者:孫彬 作品《李泉生的家門口》 尺寸:40x40cm
![]()
作者:孫彬 作品《黃河的水溶石》 尺寸:40x50cm
![]()
作者:羅尚榮 作品《高塬遠眺》 尺寸:50x50cm
![]()
作者:王景遠 作品《黃河之濱》 尺寸:38x38cm
![]()
作者:王景遠 作品《李家山的秋天》 尺寸:30x50cm
![]()
作者:錢南林 作品《李家山民居》 尺寸:21x30cm
![]()
作者:錢南林 作品《李家山》尺寸:21x30cm
![]()
作者:成王芳 作品《青山綠水》 尺寸:50X50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