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本書以辛棄疾的詩詞為線索,以其南歸、出仕、貶謫、復出的人生節點為章節,細致勾勒出他四十年壯志未酬的悲憤人生。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南宋時期的官場生態史。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鷓鴣天》
書中通過十九章內容,每個篇章以一句辛詞點題,穿插仕途變遷示意圖、歷史書畫插圖(如《去國帖》),立體呈現辛棄疾在不同階段的心境與抉擇。
作者簡介
遠人,本名胡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著作30余部,涵蓋小說、散文、評論、傳記等多種體裁。曾獲湖南省十大文藝圖書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金獎等。其傳記作品《應是飛鴻:蘇東坡的詩旅人生》廣受好評,本書延續其文史結合、散文筆法的寫作風格,兼具學術文本和文學文本的雙重特質。
編輯推薦
以詞入史,以詞證史:每首詞背后都是一段人生轉折,每次任職都是一次心境變遷。
文武雙全的悲情英雄:不僅是詞人,更是戰略家、將領、政治家——卻被時代辜負。
官場與文壇的雙面鏡:透過辛棄疾的交際網絡,映射出南宋復雜的政治生態與社會風貌。
圖文并茂,設計考究:內含16幅高清書畫作品,篇章頁附仕宦變遷示意圖,閱讀體驗豐富。
內文搶先看
引言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上面這首《鷓鴣天》是辛棄疾于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二月所作,彼時辛棄疾已到六十三歲的生命暮年,第二次退居鉛山也達八年之久。從該詞題記“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可知,填詞是因有客人來訪。主客二人談起往事,俱悲憤盈懷。辛棄疾回首自己馳騁沙場的抗金歲月,已是四十年前的舊事了。辛棄疾想起自己從北方南歸時一腔熱血,卻不料屢遭彈劾,前后兩次相加的貶居生活竟達十八年之久,一股壯志未酬之情難抑,遂揮毫寫下該詞。此時距天崩地裂的“靖康之變”(1127)已過去了整整七十五年,只剩半壁江山的南宋朝廷也已茍延四帝,彼時陸游寫下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句,堪稱這七十多年最真實的寫照。
出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的辛棄疾,是不折不扣的北宋遺民之后。“紹興”是宋高宗趙構的第二個年號,其第一個年號為“建炎”,系其靖康二年(1127)五月登基時所改,前后四年。辛棄疾與客人所談往事,無非七十余年來的天下事件。對以收疆復土為畢生之志的辛棄疾來說,沒有哪件國事、天下事不與自己的人生跌宕息息相關。所以,能夠想象,當辛棄疾填罷該詞,眼前出現的既是自己起落沉浮的一生,還有南宋至此七十余年的滄桑變遷。
包括辛棄疾在內,至少三代宋人的命運,都得從那場“恥莫大焉”的“靖康之變”說起……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辛棄疾六十三歲那年,有客來訪,談起少年抗金往事,他揮筆寫下這首《鷓鴣天》。四十年過去,壯志未酬,白發已生,唯有詞句間仍藏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本書從“靖康之變”講起,勾勒出辛棄疾作為“北歸南渡”之人的時代背景與個人命運的交織。
制作:凌小凡
初審:謝惠
復審:羅明鋼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