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常來得更早一些。據北京南郊觀象臺的數據,10月20日,北京最低氣溫首次跌破0℃,來到了-0.5℃。這比以往的平均破零時間(11月8日)提早了大半個月。不只是北京,北方許多地區在今年都笑稱要改名叫“夏冬春”——只有春夏和冬天,秋天好像走丟了。
在六百多年前的明初,卻是另一番景象。提醒人們立冬到來的,既不是一場飄飄揚揚的飛雪,也不是卷地三尺的狂風,而是桃花枝頭的一點紅意——是的,是桃花,而不是菊花或梅花。本是春暖時節綻放的花卉,竟在立冬時有發芽的跡象,顯然是十分反常的。同樣是立冬,為何古今有如此分明的溫度差?立冬,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節氣?
![]()
立冬節氣AI生成圖
![]()
立冬,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自立冬時節起,象征著豐收的秋季便宣告結束,滴水成冰的冬日就要來了。立冬前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進一步縮短,輻射能量隨之減弱,氣溫下降的速度加快,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逐步降至10℃以下,世界逐漸由秋的爽朗轉為冬的沉靜。
明代詩人王穉登在《立冬》一詩中便寫道: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寒風帶走了最后一片承載著秋日記憶的落葉,在這個蕭瑟的立冬夜晚,陪伴詩人的只有孤燈、殘月和愈發逼近的寒意。《月令》對立冬物候的描述,也帶著無盡的蕭索和肅殺:“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似乎立冬就是這樣,是一個充滿了冰凍、寒冷、萬物蕭瑟的節氣,這也與我們印象中的冬日一致。
![]()
“立冬三候”AI生成示意圖
然而,立冬節氣不只有這一副冷面孔。雖然立冬時許多地區氣溫已顯著降低,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自北至南溫差頗為明顯——北方可能已有初雪飄落,南方卻仍草木蔥蘢,秋意未消。元末明初張以寧《立冬舟中即事》中,便明確點出了這種氣候差異:“三秋嶺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他筆下所記載的廣西南寧地區的立冬,不僅暖陽和煦、綠意依然,枝頭上的橘子也熟得正好,大大小小的橘色燈籠掛在枝頭,像一枚枚金丸(由此可知,廣西冬日炫砂糖桔的歷史相當悠久)。宋代詩人唐庚被貶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其筆下的立冬也全無冬日跡象,更多像是秋日景色:“啖蔗入佳境,冬來幽興長。瘴鄉得好語,昨夜有飛霜。籬下重陽在,醅中小至香。西鄰蕉向熟,時致一梳黃。”吃著香甜的甘蔗,品著杯中佳釀,賞著籬外黃菊,如果不是標題里的“立冬”和詩中的“冬來幽興長”,誰又能想象這是寫在冬日的詩篇?
![]()
砂糖桔。攝影/老漁,來源/圖蟲創意
不僅僅是不同地區的立冬氣象不盡相同,不同年份的立冬氣溫差距更大。立冬作為季節轉換的關鍵節點,正處于大氣環流調整期,若該年冷空氣活動偏晚或偏弱,容易導致氣溫明顯偏高;此時地表儲存的熱量尚未完全散失,任何氣候系統的輕微異常都會被放大,因此在立冬時節表現得尤為敏感。除了劉伯溫經歷的明朝初年反常的暖冬,一些南宋詩人也在詩文中記載了溫暖的立冬。比如宋代陸游于紹熙三年(1192)所作《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寫的就是當年菊花花期異常推遲,直到立冬后才開放。菊花是一種耐寒植物,只有在溫度夠低時才會抑制生長,轉而開花結果。陸游寫作此詩時,菊花直到立冬時才開放,可知當年是一個暖秋。宋末元初的詩人仇遠,也在詩作《立冬即事》寫道:“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也就是直到立冬十分,他還沒有開始穿御寒的棉衣。根據近代歷史氣象學的研究,宋代氣溫總體較前朝寒冷,南宋初年更甚,直到13世紀初才有過幾次回暖。這些立冬時的物候資料,是我們研究歷史上總體氣候變化的有力依據。
![]()
立冬雖涼意更濃,卻仍保有一絲秋日的余韻。在立冬這天,人們往往不會沉溺于時光易逝,反而會更加珍惜大寒未至前的當下。立冬詩文中最常見的活動是賞菊。經過一秋的風霜洗禮,立冬時的菊花會顯得更加孤標傲世、風骨清矍。即便是無菊花可賞的年份,詩家于立冬時,也有別樣的展望。宋代詩人仇遠在立冬時寫道:“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剛剛入冬,不知從何處飄來的一縷梅花香氣提醒詩人,春日已在不遠的將來。只需跨過長冬,便能迎來又一歲萬物勃發。
面對已經能夠聽到腳步的凜冽冬日,古今文人不約而同地在立冬這天選擇了曠達自適。正如明末詩人郭之奇在《立冬作秋懷詩》中的自問自答:“造物者何心,春榮而冬槁。春亦不任恩,冬亦不任懊。歲寒然后知,當時何足道。”造物本無心,春日的繁榮與冬日的凋零皆屬自然,不必因春來而感激,也不必因冬至而懊惱,唯有經歷嚴寒的考驗,才能領悟四季輪回的真諦,往日浮華又何足掛懷。
![]()
郭之奇畫像
郭之奇能寫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深受其個人經歷的影響。若是單看郭之奇的人生,順遂得不見一絲波瀾:他出生于世宦人家,自幼天資過人,11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21歲即中進士,且順利通過翰林院館試,成為一名庶吉士。明代科舉中,庶吉士是進士中的佼佼者,不僅非庶吉士不可入閣拜相,許多部堂高官、封疆大吏也多由庶吉士擔任。郭子奇僅21歲便拿到了高官的入場券。雖然因為生性正值,不愿阿附權貴,在朝堂中多受打壓,但總體上看,郭子奇的仕途已較常人順遂許多。
可惜,郭之奇登進士第時,是崇禎元年(1628)。彼時的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外有后金鐵騎屢破邊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席卷中原,災荒頻仍,流民遍地,河南、山西等地皆有“人相食”的記述。朝中卻仍黨爭不斷,國勢如累卵,山河日頹。一般來說,這樣沒有什么坎坷的人生,往往會讓人更加難以理解旁人的困苦。但郭子奇顯然不屬于此類。他對世事的艱難有清醒且深刻的認知,如他在中元節寫下的感懷百姓祭典逝世親友的詩句:“布奠傾觴誰氏子,涓涓哭望想天涯。尚有精魂殊地隔,其歿其存家未知。”郭之奇被時代所限,或許無法尋這一慘劇的真正源頭,便只能追尋讀過的圣賢書,近乎嚴苛地執行著彼時對于一個君子“忠君”的要求。聽聞崇禎去世的消息,郭之奇不顧部下的種種疑慮,堅持帶領在閩明兵為崇禎帝戴孝。明朝皇室難逃,建立南明政權后,他又堅定地追尋桂王,即便家人寫信勸返,亦表示:“為綱常謀,雖有家義不能顧。”在與桂王四處奔逃的過程中,其妻兒五人皆在一次海難中身亡,本人雖僥幸逃命,卻也最終于永歷十五年(1661)為清軍俘獲,翌年殉國而亡。
郭之奇的一生,正如其在詩中所言,既有少年登第的春風得意,也直面過國破家亡的“寒冬”。他所感悟的,并非對順境的戀棧,也非對逆境的怨懟,而是“春亦不任恩,冬亦不任懊”的平常心。生命復雜的沉淀帶給郭之奇的只有“歲寒然后知,當時何足道”的坦然,是對生命真諦的感悟與探索。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郭之奇也并無對此生的懊悔,只有“到頭苦節今方盡,莫向秋風灑淚痕”的豁達,與“萬卷詩書隨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灑脫。
![]()
時近歲末,米谷入倉,一年的農事暫告段落。隨著大地進入休耕期,人們從持續的勞作中抽身,獲得了難得的清閑,加之秋收后物資充盈,自然有了更多契機與意愿,通過一系列儀式與活動來順應天時、調適生活,并為漫漫寒冬做準備。在諸多冬日節俗中,冬至無疑最為隆重。同為名字里帶“冬”字的節氣,立冬的習俗雖不如冬至正式,卻也別有一番韻味。宋徽宗曾有詩作記載自己立冬那天,在上清寶箓宮舉行的講經活動時,忽然有數千白鶴在上空飛翔,前來觀禮的公卿士大夫全都仰著頭看呆了(立冬日講經之次,有羽鶴數千飛翔空際,公卿士庶眾目仰瞻,卿時預榮觀作詩紀實來上,因俯同其韻,賜太師以下)。這是對立冬時舉行皇家大型儀式的記錄。
![]()
(北宋)趙佶《瑞鶴圖》(局部),此畫作非立冬所作。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民間的立冬習俗則更有趣。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人們往往會選擇自己的方式,向代表著豐收的秋季告別。至于用什么來“送秋”,沒有成規模的規定,反而因此呈現出豐富的地方風情與個人雅趣。廣東潮州地區有吃“交冬糍”的習俗,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作、裹上花生粉和白糖的小點心。文人們“送秋”的做法更別致。清末民初詞人陳洵在詩文中記載,立冬前一天,同鄉友人、畫家許伯勤送了他一枚木瓜,說是用來給秋天餞行。二人同為廣東人,生活軌跡也集中于廣東,嶺南瓜果鮮美,自不消提。陳洵品嘗之后,覺得十分美味,想起《詩經》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一句,一時卻又找不到可以作為“瓊琚”的相報之物,便填了一闕詞,以贈友人(立冬前一日,伯勤惠木瓜,持以餞秋,頗饒風味。笑拈此解,以代瓊琚)。
陳洵出生于洋務運動時期,一生經歷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于1942年去世。他一生癡守詞道,長年任中山大學詞學教授。在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民國時代,依然有人愿意堅守一份古韻,以一方木瓜、一闋小詞慰藉時序的流轉,又何嘗不是立冬對精神和靈魂的一種滋潤呢?
![]()
立冬圍爐AI示意圖
除了“送秋”,立冬還有一樁要事,便是借飲食調養身心,以迎接寒冬的到來。此時萬物收斂,人體亦需蓄藏能量,而秋收的豐盈恰好為冬令滋補提供了充足的營養來源。諺語有云:“立冬補冬,補嘴空。”說的便是立冬食補的習俗。北方自立冬起,餃子便開始成為餐桌上的常客。南方的習俗則更豐富,蘇州地區會在立冬服用各類藥材熬制的膏滋,潮汕則會吃一種“炒香飯”,即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在這些各具特色的立冬食譜中,最常出現的要數羊肉了。立冬時節吃羊肉,最地道的莫過于圍爐慢烤,配上一壺溫酒。明代黃淮在《朝天曲·立冬》中所寫“獸炭爐圍羊羔酒,共醉笙歌錦帳中”,描寫的就是這種景象。清代詩人尤侗《喜遷鶯·立冬》的描寫則更細膩:“長安多肉陣,鳳炭檀爐,低唱羔羊飲。”這里的“鳳炭”,即《香乘》所載香煤,用模具壓制成鳳鳥的形狀,扔進爐中,不僅有鳳凰浴火涅槃的景致,更兼有滿室生香。與二三好友一起,圍擁爐火,沐浴熏香,賞此美景,品此佳釀,啖食羊肉,該是何等瀟灑自在的立冬樂事!
“秋將歸去冬又至,寒色不遮萬山翠”,在這個寒暖不定的初冬時分,讓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人生感悟,重塑生命的厚度。到那時,即便是寒色,也難以掩蓋我們內心深處富有生命力的翠色。
![]()
編輯:周斌 詹茜卉
![]()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