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蘇軾就算一個。不管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壯,還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曠達,抑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還是逆境中東坡肉“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樂觀,他豪放瀟灑,幽默智慧,卻保持著一顆兒童般純真的心。蘇東坡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家喻戶曉的“千古風流人物”,雖然千年很久,但他在黃河滋養的齊魯大地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說,留下了風華絕代、豪情萬丈的絕美詩篇。
![]()
諸城超然臺前的蘇軾雕像
“寂寞山城人老也”
巴山蜀水、岷峨之間的眉山是東坡故里,為江山秀氣所聚,這里走出了“一門父子三詞客”——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尤其是蘇軾,堪稱北宋文壇領袖,寫下3000多首詩詞、4800多篇文論,思想之深邃幽遠,著述之豐碩廣闊,構筑起一個波瀾壯闊、橫無際涯的文學世界,產生了如海洋一般浩瀚遼闊的博大氣象,被后人尊為“蘇海”。蘇東坡是北宋文壇巨匠,也是政治旋渦中的爭議人物,“為官40載,33年被貶”,面對宦海沉浮坎坷波折,他始終保持著達觀的心態,在逆境中淬煉自己。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秋,37歲的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期滿后,因其弟蘇轍在濟南為官,兄弟倆為了能離得近一點,蘇軾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獲準改任知密州軍州事,相當于太守。密州當時屬于京東東路,州府治所在今濰坊諸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諸城是舜帝故里、千年古州,蘇軾有詩贊曰:“漫說山東第二州,棗林桑泊負春游。”蘇轍稱贊諸城文脈悠長:“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新法派有矛盾,在朝中受人排擠,他帶著憤懣而復雜的心情前往密州赴任,途中,他寫下《沁園春·孤館燈青》一吐胸中塊壘:“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在異鄉清冷的燈光中,聽著荒村野店的雞鳴,沒有盡頭的塵世勞頓,坐在馬鞍上往事涌上心頭,本以為能輔佐圣上,但世事難料,“用舍由時,行藏在我”,姑且杯中尋醉,聊以慰藉。
從人間天堂的杭州來到北方小城密州,這里沒有江南的溫潤與繁華,連元宵節都顯得孤寂和落寞,《蝶戀花·密州上元》中“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杭州上元夜燈月交輝人如畫,繁華熱鬧如夢如幻;而密州“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環境與心情產生了巨大的落差,“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燈火稀少,寒霜冷清,厚厚的云籠罩大地將欲雪,在蒼涼空曠中也蘊含著對瑞雪兆豐年的期望。
“荷鋤散掘誰敢后”
然而,讓蘇東坡感到困擾的不僅是凄清、蕭索,還有連年蝗旱災害、盜寇橫行,就像《超然臺記》所述:“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
蘇東坡性情一貫是灑脫超然,但并非只寄情山水不問政事,他有儒家兼濟天下的情懷,情牽黎民百姓疾苦,積極入仕。他到任時密州正逢連年旱災與蝗災,有的地方官卻隱瞞災情,甚至謊稱蝗蟲是在幫農民除草。蘇軾看到“方數千里,麥不入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蝗蟲肆虐到“撲緣發尾困牛馬,啖嚙衣服穿房戶”。他在《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中回顧了當時受災的慘景:“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表現了他體恤百姓疾苦的惻隱之心,如芒在背般的自責之心。
他為民請命如實反映災情,寫了《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自入境,見民以蒿蔓裹蝗蟲而瘞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殺之數,聞于官者幾三萬斛。”一進入密州地界,就看到沿途民眾忙著用雜草蒿蔓將成堆的蝗蟲包裹起來深埋在地里,滅蝗的人群綿延足有二百余里。捕殺的蝗蟲,僅官方知道的就有三萬斛,數量驚人。他請求朝廷豁免密州秋糧賦稅,減輕農民負擔。為了消滅蝗災,蘇軾奔走在鄉野田間,向有經驗的老農請教,親率百姓以火燒、挖坑深埋等方式滅蝗,他的《和趙郎中捕蝗見寄次韻》描寫了捕蝗過程中的艱辛和勞累。為了鼓勵滅蝗的積極性,“荷鋤散掘誰敢后,得米濟饑還小補”,以工代賑獎勵捕蝗者,并開倉救濟災民,大大提高了積極性,人們爭先恐后去滅蝗。經過大家齊心協力奮戰,滿目瘡痍的田野逐漸恢復了綠意,于是他寫下“更看蠶婦過初眠,未用賀客來旁午”的詩句,古時有蠶一眠則蝗不復生的說法,可見滅蝗之戰取得了勝利。
“灑涕循城拾棄孩”
蘇東坡因熱愛美食,被戲稱為“吃貨”。然而,蝗災中的密州沒有東坡肉,也沒有東坡蜜釀。蘇軾雖貴為知州但為官清廉,自家常揭不開鍋,就領著官員繞城采摘野生枸杞和山菊花充饑。他在《超然臺記》中描述“齋廚索然,日食杞菊”,在《后杞菊賦》里自述:“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他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在饑餓中也要發出自嘲的笑聲,面對艱苦生活,寫下“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以能屈能伸的豁達超然態度視之。
由于多年饑荒,百姓食不果腹,不少貧困人家忍痛將嬰兒棄之路邊。有一天,蘇東坡與通判劉廷式在城墻下挖野菜時發現一個被遺棄的嬰兒。他小心地將孩子抱回府中撫養,當起了“奶爸”,他還下令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自己也“灑涕循城拾棄孩”。幾天時間,州府就收養了幾十名棄嬰。他推行恤民政策,安排沒有子女的家庭撫養這些嬰兒,官府每月發放6斗粟米,這些善舉挽救了不少幼小的生命。
后來在黃州,蘇東坡依法禁止溺嬰行為,倡議成立民間慈善機構——“育兒會”,邀請當地富戶捐獻錢物,救助無力撫養新生兒的鄉間貧民。元祐四年(1089年),杭州災荒之際疫病流行,知州蘇軾捐獻五十兩黃金,從公款里撥出二千緡錢,又動員商戶、鄉紳贊助,合辦了“安樂坊”,專門收治窮苦病人。蘇東坡可謂慈善公益達人,這些善舉閃現出人性的光輝。
蘇知州與民同甘共苦吃野菜和救濟棄嬰之事傳遍密州,州里一些開明鄉紳也很感動,開倉救濟災民,幫助大家度過災荒。
“磨刀入谷追窮寇”
因為蝗旱之災疊加,因而“盜賊漸熾”。蘇東坡雖是文臣,但也“磨刀入谷追窮寇”,還有一段用計擒悍匪的故事。
《宋史》載,熙寧八年(1075年),由于土匪到處殺人越貨,百姓不得安生。京東東路安撫使和轉運司使派遣三班武官郭嘯帶領數十名官兵前往密州捕盜。沒想到,這些官兵剿匪不行,欺壓百姓卻在行,不但任由土匪逍遙法外,還敲詐勒索,誣陷老百姓私藏禁物,引發爭斗釀成命案。事發后,他們畏罪潛逃,為害一方,悍卒之亂甚于強盜。
老百姓迫于悍卒之苦,來到衙門來告狀,蘇軾深知,如果立即實施追捕,這些悍卒可能會立即逃脫,給百姓制造更多的麻煩,于是他想出穩住匪盜的妙招。他對百姓的訴狀看都不看,故意扔到地上,大聲說:“哪里有這樣的事情?”流竄的悍卒們聽聞此消息后,放松了警惕。其實,蘇軾早已秘密安排好人馬,將這些悍卒全數捕獲,人贓俱獲,就地正法。
蘇軾還上書朝廷,權衡得失利弊,分析了盜賊產生的根源,是天災人禍互為因果:“風俗武悍……加以比歲薦饑,椎剽之奸,殆無虛日。”他建議治盜必先治“饑荒之病”,應與治事、治吏相結合,從根本上杜絕盜患。
都知道眾賞之下必有勇夫,北宋朝廷卻以災年財政不利為由,將緝盜賞金減半。這無異于打擊民眾緝盜的積極性,變相縱容不法之徒。蘇東坡反其道而行之,公開懸賞緝盜,官民攜手平定了匪盜。蘇東坡的政策,使密州從“盜賊滿野”變為井然有序,穩定了社會治安,贏得百姓愛戴。
“東武城南,新堤固”
熙寧八年密州遭遇春旱,蘇軾心急如焚,他率吏民前往城南的常山祈雨,傳說山上有龍神廟,祈雨很靈驗。蘇東坡先后寫下六篇“祭常山文”,當晚竟天降甘霖,旱情得以緩解。他興奮地寫下《次韻章傳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駕雷公訶電母”“夜窗騷騷鬧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詩中感恩常山山神的恩澤,當地百姓也建蘇公祠祭祀,感謝蘇東坡的恩德。
光靠老天吃飯還是不行,還要有持續的水源才能保障飲水和灌溉。經實地考察,蘇軾在常山發現水源,因感念古泉祈雨得驗,故以“雩泉”名之。他在《常山雩泉記》中寫道:“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達于山下”“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蘇軾深愛此泉,刻石立碑置于泉旁。離任密州之際,他專程登常山向雩泉道別,并作《留別雩泉》詩一首:“舉酒屬雩泉,白發日夜新。何時泉中天,復照泉上人。”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九百多年過去了,泉亭依舊,泉水潺潺。
密州城南的扶淇河發源于常山、馬耳山一帶,每逢雨季常會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威脅城內居民安全。為根除洪澇旱災,熙寧九年,蘇軾帶領百姓在扶淇河上修筑堤壩,防洪抗旱,還把河水引入城中飲用。蘇軾于扶淇河上建流杯亭,與文友會宴于此,舉行了堪與蘭亭雅集相媲美的密州上巳雅集。在《滿江紅·東武會流杯亭》中他寫道:“東武城南,新堤固、漣漪初溢。隱隱遍、長林高阜,臥紅堆碧……”這首詞寫雨后暮春景色,以及惜春的意緒。開頭就從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寫起,寫到綠肥紅瘦的春光,在“會流杯亭”對王羲之蘭亭的感慨:修禊之處長滿修竹,往日陳跡,無從尋覓。由于此堤比杭州西湖蘇堤還早十四年,被稱作“北蘇堤”,是蘇軾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寫照。
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一批“歷史治水名人”12人,蘇軾與李冰、郭守敬、潘季馴等一眾水利專家名列其中。蘇軾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參與的水利工程不勝枚舉。他不但會吟詩作詞,還撰寫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妥妥的“斜杠青年”。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