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更多請點擊欄目圖片
![]()
![]()
2025年8月29日,上海國際商事法庭臨港新片區巡回審判啟動暨首次庭審活動在滴水湖畔成功舉行。活動中,上海國際商事法庭牽頭編制的《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企業涉外商事糾紛專項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通過對臨港新片區企業相關涉外商事糾紛的全面分析,客觀呈現了臨港新片區法治化營商環境實際建設成果,同時向片區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風險防范與區域治理參考。
![]()
![]()
![]()
報告系統梳理了自2019年8月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至2025年6月期間,全市法院審理的1597件涉臨港新片區企業的涉外商事案件情況。分析內容覆蓋上述案件的立案、審理、裁判全流程,涉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物流航運及數字經濟等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關聯24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投資主體。與此同時,報告對于臨港新片區商事仲裁、調解及法律服務相關情況一并進行了拓展性的分析。
![]()
![]()
![]()
![]()
![]()
![]()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突破于以往的司法統計分析路徑,該報告創新性地采用了四個“深度聚焦”的方式,展開相關分析:
![]()
司法數據是反映區域經濟運行與法治環境的重要依據。報告從司法數量、質量、效能三個維度,對數據背后的區域經濟特征及所反映的司法服務成效進行了深入挖掘:
第一,從數量維度看臨港開放范圍。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內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覆蓋了全世界123個境外投資來源國。涉訴案件中所涉及的境外投資主體(除我國港澳臺地區外)遍及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占比超過了40%。與此同時,涉案標的總額達到近百億元,最高單案標的額超過7億元。
數據反映出,臨港新片區已從政策試驗階段逐步發展為國際經貿活躍區域,外向型經濟的合作范圍持續擴大。
第二,從質量維度看糾紛化解成效。在審結的案件中,調解與撤訴案件占比達55%,顯著高于同期全市涉外商事案件34.48%的平均水平;判決案件占比38.40%,低于同期臨港新片區境內商事案件41.47%的判決率,呈現出低對抗、高柔性的糾紛化解特點。這一現象體現出,人民法院在涉外商事審判中較為注重利益衡平理念,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同時兼顧保障跨境交易秩序穩定,為企業營造可預期的經營環境。
![]()
第三,從效能維度看司法服務效率。數據顯示,近三年已結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從2022年的128.39天下降至2024年的84.18天,降幅超過35%。同時,仲裁機構受理涉臨港新片區企業案件839件,司法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從2023年的8件增長至2024年的28件。反映出訴訟、仲裁、調解三種糾紛解決資源在新片區內各自發力并形成合力,“訴訟+調解+仲裁”三位一體的糾紛解決體系已從機制建設轉向實際效能提升,為企業提供了多元、高效的爭議解決途徑。
![]()
![]()
臨港新片區的核心驅動力在于產業發展,司法服務也需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展開。報告針對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運物流、數字經濟四大重點產業,從具體的司法案件中提煉出了共性問題、趨勢及發展風險。報告發現:
集成電路產業:集成電路產業企業存在技術迭代速度與法律合規能力尚不匹配問題,面臨全球芯片短缺所導致的跨境履約風險,并存在初創治理缺陷引發內部糾紛、不合理對賭協議導致融資困境的經營風險。
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企業在發展中總體存在重視技術研發、輕視合規管理的傾向,由此導致企業落戶初期規模化建設中的相關爭議、新產品代理合同糾紛、核心人才股權激勵兌現糾紛集中的現象出現。
航運物流產業:一方面,航運物流產業企業對于產業智慧化升級中的配套技術及規范配置重視不足,如因智慧物流系統中電子存證缺失導致了企業的舉證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對國際規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未能隨其經營規模的擴大同步升級。如跨境航空運輸案件數量從2020年的8件增長至2024年的29件,其中11件案件涉及《蒙特利爾公約》適用而產生的爭議。
數字經濟產業:數字經濟產業中數據權屬不清、新業態標準缺失、數據安全及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突出,反映出數字經濟發展中數據確權、監管適配、國際協調等方面的難點,需加快構建數據要素流通的法律規則體系。
![]()
![]()
在梳理問題的基礎上,報告注重挖掘現象背后的問題根源。從司法實踐來看,當前臨港新片區企業涉外商事糾紛的核心矛盾,在于高水平的開放需求與適配性的供給不足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
對國際規則理解不足。部分企業對國際公約、國際貿易條款等規則認識不充分,對數據跨境流動、出口管制等新型合規要求缺乏預判,合同簽訂時未規避風險而引發糾紛,反映出企業對國際規則的理解和應用與國際化經營規模尚不相適配。
公司治理體系不完善。重點產業初創企業普遍存在重技術研發、輕內部治理的現象,導致大股東挪用資金、扣留公司證照等問題時有發生;股權激勵機制缺乏規范決策程序,口頭承諾引發糾紛較多,反映出企業內部治理能力與產業定位、企業發展目標尚不相匹配。
法律服務供給有短板。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小語種法律翻譯服務質量驗收難、機構選擇難;跨境現場保全專業服務機構供給不足;部分法律服務機構在國際公約適用、境外裁判承認與執行等高端業務方面能力不足。反映出法律服務供給的精準度與企業實際個性化需求尚不匹配。
![]()
報告發現,上述問題、趨勢、特點既是企業經營中的難點,也是優化法治保障工作的重點。司法工作需要與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協同,形成治理合力。在此基礎上,報告從“源頭治理”“產業保障”“爭議解決”三個維度,圍繞構建“多方協同、共建共治”的治理思路,提出了12項具體建議。該些建議凝聚了來自審判實踐的洞察,旨在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法治保障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集成:
? 強化源頭治理機制建設,系統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風險防控體系
一是企業設立階段,聯合專業法律服務機構引導企業定制與優化公司章程;
二是企業經營階段,通過常態化法律培訓向企業普及內部治理及外部經營法律知識,依托司法大數據分析與預警幫助企業動態提升合規管理水平;
三是企業擴張階段,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引導重點產業結合技術研發周期合理訂立對賭協議;
四是企業退出階段,為企業提供解散、清算、重組等多種退出方式的合規性評估與方案建議,規范退出流程。
? 深化產業服務保障,精準培育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支持生態
一是加強人才保障機制建設,引導區內企業規范用工與人才激勵制度,實現人才價值提升與企業創新發展共贏;
二是加強新興制造與科技產業前沿信息共享及政策支持,根據產業動態與企業需求及時供給、調整政策支持;
三是提升航運物流企業應對境內外業務的綜合風險防范能力,加強數據管理及存證技術使用,強化涉外合同管理;
四是加大數字經濟配套制度建設與技術創新力度,引導企業建立數據應用安全技術配置制度,加強相關規則研究;
五是加強跨境貿易企業涉外法治支持與輔導,提升區內跨境貿易企業“走出去”抗風險能力。
? 賦能高水平對外開放,協同提升爭議解決機制專業化與國際化水平
一是支持境內外仲裁、商事調解機構推進機制創新,提升區內涉外商事爭議解紛整體能級;
二是增強法律服務機構對區內企業需求的發現與響應能力,提高服務保障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強爭議解決與法律服務資源的統籌協調,提高爭議解決及法律服務的精準度、適配度與規范度。
![]()
![]()
通過以上分析及建議,本專項報告致力于在三個方面發揮其功能效果:
一是為企業賦能,幫助企業提升風險識別與合規管理能力,在國際化經營道路中少走“彎路”,降低經營損失;
二是為產業護航,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提供決策參考,推動形成重點產業及發展領域風險防范的方向性共識;
三是為開放助力,進一步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法治體系,提升臨港新片區營商環境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
建設臨港新片區是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臨港新片區建設發展是司法機關的重要使命。上海國際商事法庭將立足涉外審判職能,始終以最高標準開展工作,為臨港新片區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提供堅實司法保障。
![]()
文: 秦男
圖:秦男
值班編輯:郭葭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