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街道中山苑社區,只要提起凌巧華阿姨,居民們無不交口稱贊。非遺絲網花手工老師、舞之友團隊創始人、老年協會會長……今年67歲的她有多重身份。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名在社區里備受尊敬的“多面手”老師與帶頭人,最初踏上這條道路,僅僅是因為退休后閑來無事。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從“閑趣消遣”到指尖生花
十多年前,凌阿姨剛開始在家做絲網花時,只是出于個人興趣。“當時就是消磨時間,沒想到鄰居們看到都喜歡。”凌阿姨笑著回憶。那份被認可的喜悅,激發了她深入鉆研的熱情。面對大家的請教,她來者不拒,“有人來問,我就教,教著教著,人就越聚越多了”。
十多年來,為了當好老師,她下了一番苦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她克服年齡帶來的挑戰,主動學習如何上網搜尋教學視頻。“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一個視頻要反復看好多遍。”她戴著老花鏡,一邊按下暫停按鈕一邊認真做筆記的身影如同一名勤奮的學生。她不滿足于自學,還報名參加了上海市老年大學東華大學分校的絲網花藝術提高班,不斷提升技藝。
![]()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絲網花作品從簡單花卉發展到大型創作,栩栩如生的鳳凰、金龍、天鵝、大公雞、花卉盆栽等相繼誕生。其中一盆精心制作的牡丹在義賣中,因制作精美,被人以三百多元的價格買下,這份認可讓她倍感欣慰。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官方認證,2007年她獲得了絲網花師資證;2019年,又榮獲上海市老年教育兼職教師證。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她的課堂從社區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共建單位中山二幼師生被她的手工藝品吸引,特意在兒童節邀請她舉辦非遺絲網花手工課活動;她曾擔任中山街道“府城匠心·藝課堂”的絲網花指導老師;通過線上教學,她為老年人提供指導和服務,還榮獲了上海老年教學線上教學紀念證。
![]()
從“逐幀學習”到“領舞人”
凌阿姨的活力不僅綻放在指尖,也洋溢在舞步中。在中山苑社區,經常能看到她帶領“舞之友”團隊排練的身影。“一二三四,轉身,抬手,對!保持微笑!”她一邊精準示范動作,一邊喊著拍子,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眼神卻無比專注。
![]()
在她的引領下,中山苑“舞之友”團隊已成立近十年。每一支呈現給學員的舞蹈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她采用“逐幀學習法”,在家反復觀看視頻,摳準每一個動作細節,熟練于心后,再去教給學員。這份執著與付出,讓她在2017年榮獲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一級。此外,從2021年至2023年,她還擔任了中山街道終身教育推進員,積極推動社區文體事業發展。
從“被邀請”到“主動解難題”
2016年,在居委會的邀請下,凌阿姨肩負起中山苑老年協會會長的重任。在她的有效組織下,原本略顯松散的協會如今擁有19名活躍成員,并形成了“網格化分片包干”的上門關愛模式。她認真負責,分工細致明確,組織協會成員定期上門慰問小區里的高齡老人和獨居老人。
![]()
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凌阿姨展現出了超強的學習與適應能力。2024年,她發現協會成員因各自家務繁瑣,很難湊齊時間開會。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她主動學習并掌握了視頻會議技術,打破了召開會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確保了協會工作的順暢溝通與高效運行。
從絲網花到舞蹈,從手工教學到社區服務,凌巧華阿姨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堅守,完美詮釋了“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深刻內涵。她不僅是非遺文化的傳承者、健康生活的倡導者,更是社區溫暖的傳遞者,是一名值得尊敬的“銀發先鋒”。在她的影響下,中山苑社區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鄰里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也得到了更好地弘揚。
■中山街道分中心供稿
■文字編輯 王紅霞
■欄目責編 張小小 ■欄目主編 葉偉
上觀號作者:上海松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