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報道,真的把我逗笑了!一位禁煙愛好者要求紹興市的魯迅紀念館門口,魯迅手里夾著香煙的版畫把煙去掉!
她認為抽煙版畫,對青少年有“不良引導”?
![]()
歷史人物不是“道德人偶”
岳飛:好家伙,改天就輪到投訴我紋身了
魯迅先生還寫阿Q去對吳媽說“我要和你困覺”,會不會誤導青少年?
魯迅先生還寫人臆想他人要吃自己,會不會誤導青少年?
魯迅先生還寫自己看社戲偷羅漢豆吃,會不會誤導青少年?
魯迅先生還讓孔乙己說偷書不算偷,會不會誤導青少年?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秋夜》,是不是這篇要索性禁掉?
魯迅的偉大從來不在于“形象端正”,而在于“精神鋒利”。他是那個用最冷峻的筆觸,揭穿國人劣根性的思想家;是那個在時代最黑暗的時候,依舊敢于高呼“救救孩子”的啟蒙者。這樣的人物,不可能被修飾成一個完美、無瑕、不抽煙不喝酒的“道德偶像”。
他們大抵是希望歷史人物都是純金的,毫無瑕疵,可以放在神龕里,讓萬民膜拜。
最好我生來便不抽煙,不喝酒,不說一句粗話,文章里滿是仁義道德,好讓他們安心地把我塑造成一個完人的偶像。
這樣一來,他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過濾掉我文章里的憤怒與吶喊,只留下一些無關痛癢的警句,印在精美的本子上,供人瞻仰。
![]()
這煙,魯迅夾了整整一百年。百年前,它夾在指間,燒掉的是舊禮教;百年后,它夾在畫上,卻燒痛了某些人的眼。
他們說:這煙會教壞孩子。仿佛孩子一睜眼,便只認得那一星紅火,忘了先生的文字,忘了他的匕首與投槍。
于是,他們要把這煙從先生的指縫里摳出來,摳得干干凈凈,好讓紀念館里只剩一尊不會冒煙的蠟像,好讓孩子們以為,先生只是課本上一張不會動的照片,而不是一個曾經嗆咳著,也要把黑夜燙個洞的活人。
歷史人物的價值,恰恰在于真實與復雜。魯迅吸煙,這是他在困頓與焦慮中尋找的一點點慰藉,也折射出他與時代的共同處境。若我們為了“健康教育”而抹去這一點,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尊空洞的“塑料人”。這樣的魯迅,還能給后人什么啟發?
今天我們紀念魯迅,真正應該繼承的,是他那種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的勇氣。與其怕青少年從魯迅的煙中學壞,不如讓他們從魯迅的文字里學會獨立判斷;與其害怕墻上的一支煙,不如多想想魯迅為何要“橫眉冷對千夫指”,為何要“俯首甘為孺子牛”。那才是魯迅精神的核心。
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背后,讓所有人都覺得蹊蹺,于是乎在網友們的深扒之下,發現了游客孫女士,某平臺的賬號是這樣的!!
![]()
對,你沒看錯,她的內容全都是在推廣尼古丁袋,又稱“口含煙”!
這也就是孫女士為什么在某平臺中,不停宣傳二手煙的危害,只字不提尼古丁的危害。
哪有什么主義,這種人的腦子里想的全是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