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不必過分自我懷疑,這世界本就像個龐大的臨時舞臺,人人都在摸索前行。” 這句話不僅給了普通人直面生活的底氣,也讓不少創業者找到了破局的勇氣。用更接地氣的說法來講,就是“若想成事卻不知從何起步,不如先從借鑒開始——先學會追隨,才能有機會成為被追隨的目標,最終實現超越”。在這條“借鑒突圍”的路上,“吹風機界的戴森平替”——徠芬,曾是最耀眼的黑馬之一。
誰能料到,2020年產品剛上市時月銷僅3臺吹風機的小品牌,會在短短三年里上演逆襲神話:年銷售額從1.5億元飆升至30億元,營收規模足足擴大20倍。2024年的“6·18”大促更是讓它一戰成名——全網銷售額突破5.3億元,同比增幅達60%,僅在天貓平臺就賣出105萬臺,直接超越常年霸榜的戴森,坐穩“平替王者”的位置。
就在外界以為這個勢頭迅猛的品牌即將沖擊更高峰,甚至有望改寫小家電行業格局時,畫風卻突然急轉直下。
![]()
前員工“背刺”風波:一場罵戰扯下營銷濾鏡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快如閃電,要是有人說沒聽過徠芬,恐怕會被調侃一句“跟不上節奏了”。即便沒買過它的產品,多數常上網的人也對其“戴森平替”的標簽耳熟能詳。
徠芬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第一代高速吹風機,靠著599元的定價和“平替戴森”的定位圈粉無數,但真正讓它“破圈”的,不是鋪天蓋地的營銷,而是一場創始人與前員工的公開互撕。
事情的導火索,是徠芬創始人公開駁斥一位測評博主的剃須刀評測視頻,指責對方“收了錢就沒了底線”。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被懟的博主,正是徠芬前員工的弟弟——視頻里明確提到,徠芬售價699元的剃須刀,實際體驗還不如飛科399元的同類型產品。
要知道,徠芬一直主打“技術普惠”,為了強化性價比和技術優勢,它砸重金在社交媒體、視頻平臺造勢,請明星達人種草,幾乎在所有產品推薦場景里,都能看到“用戶現身說法”的推廣內容。如今在吹風機、電動牙刷上攢下的口碑,卻栽在了剃須刀上,還被前員工“捅了一刀”,創始人的憤怒可想而知,當即選擇強硬回懟。
![]()
“國貨之光”名不副實?質量問題浮出水面
當下的互聯網“萬物皆可直播”,我們早已習慣了主播把商品吹得天花亂墜,但“便宜好用”的宣傳背后,真相往往沒那么美好。徠芬三年狂攬20倍營收的崛起堪稱奇跡,可營銷搞得再熱鬧,產品是否真如宣傳般是“技術普惠擔當”“國貨之光”?答案恐怕要打個問號。
![]()
在發展初期的四年里,靠著高額投入和還算靠譜的售后,徠芬的負面聲音一直被激進發展的勢頭掩蓋。但進入2025年,它開始頻繁陷入投訴、處罰與訴訟的漩渦,質量問題接二連三爆發,讓這個標榜“高性價比”“硬核技術”的品牌口碑崩塌。
更值得玩味的是,創始人曾提到,一位2022年拿了500萬離職補償的前員工,一直在持續“抹黑”徠芬牟利。這不禁讓人疑惑:如果產品質量過硬、定價合理,外人就算想挑刺也無從下手,更何況是知根知底的前員工?顯然,對方的“揭露”,精準戳中了徠芬的短板。
![]()
高增長背后的隱憂:上市夢漸行漸遠
2020到2023年的四年間,徠芬無疑處在高速擴張的“狂飆期”:投入1億元用于研發,累計公開專利267項,其中核心技術發明專利31項,占比僅12%——換句話說,大部分專利都集中在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上。即便它反復強調自家電機多“能打”、內在技術多“硬核”,真正吸引消費者的,依然是那些偏表面的“花架子”。
而這場與前員工的互撕,更暴露了其內部管理的混亂。原本一方想揭露問題,一方想靠回擊挽回聲譽,結果卻讓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一直懷揣上市夢的徠芬,本計劃在資本市場大展拳腳,如今卻被質量事故、品牌受損、管理混亂等問題拖了后腿,上市之路變得撲朔迷離。
![]()
按照此前三年20倍的營收增速,徠芬上市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可它偏偏在高速發展中丟了“生存之本”——質量出了紕漏,品牌口碑也打了折。在競爭激烈的小家電賽道里,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走不遠。如今的徠芬,就像被自己過度的營銷絆住了腳,想要重新站起來,還有太多功課要補。
![]()
畢竟,對于一個志在上市的企業來說,營銷再亮眼,也抵不過產品和管理的硬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