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某工地上,27名工人揮灑汗水數月。他們盼著這筆辛苦錢能撐起家里的日常開銷,可等來的,卻是包工頭夏某一句冷冰冰的“沒錢”!
![]()
圖片由AI生成
原來,夏某承攬的部分工程因質量問題,發包方只愿支付80%款項。夏某竟將這34萬余元工人的“血汗錢”直接截留、拖欠。
眼看數月勞作要白費,工人們又急又慌,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于近日走進了江門市江海區綜治中心的大門。
綜治吹哨:
絕不讓維權路成“馬拉松”
在區綜治中心,外海街道工作人員小林接待了這群滿面愁容、手足無措的工人。深入了解后,小林的心揪緊了:包工頭夏某不具備合法用工主體資格,這意味著常規的勞動仲裁途徑“此路不通”。
“不能讓工人們反復白跑,更不能讓他們在維權路上反復折騰,耗光信心!”小林當機立斷,迅速啟動法院與綜治中心的聯動機制,將這一涉及民生、情況緊急的欠薪案火速通報給江門市江海區人民法院,并建議:“工人工資等不得!請法院能否直接指導訴訟?”
法院報到:
與時間賽跑,為工人亮“綠燈”
“工人工資確實等不得!”江海區法院立案庭庭長獲悉后說道。考慮到人數眾多,立案庭庭長立馬指派經驗豐富的骨干法官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奔赴區綜治中心,協助立案。
面對圍攏過來的工人,焦慮寫在每個人臉上。“法官同志,我們不懂法,這官司該咋打?”“材料這么復雜,我們哪弄得清?”工人們道出心底的忐忑。
![]()
法官和工作人員耐心安撫,用最樸實的語言解釋流程,手把手指導填寫訴狀、整理證據,進行“一對一”精準輔導。考慮到工人們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識的局限,法官逐項核對材料,確保訴求明確、材料齊備。
更讓工人們暖心的是,江海區法院當場為他們開啟了涉工人工資案件的“立案綠色通道”。材料初步審核通過后,接收工作當場完成,大大縮短了立案等待時間。
“本以為要跑斷腿、磨破嘴,沒想到在綜治中心一次就搞定了立案!”一位工人代表的聲音帶著驚喜和感激。這扇開在綜治中心的“綠色通道”,不僅高效便捷,更將司法的溫度與效率,真真切切傳遞到了工人們的心坎上。
制度賦能:
為守“薪”之路提速
江海區法院此次能夠如此迅速響應、精準對接、高效立案,背后有著堅實的制度支撐。近期出臺的《江門市江海區人民法院關于處理涉工人工資案件的工作指引(試行)》,正是將保障工人“血汗錢”的決心,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江海速度”。
這份指引的核心在于“快、準、暖”。指引要求,對欠薪案件嚴格落實“優先接待、優先立案”,配備導訴員提供一對一輔導,降低維權門檻。對情況緊急的財產保全申請,收齊材料后力爭“2小時內出具裁定”,裁定保全的當日即立案移送執行,以最快速度“鎖”住財產,防止欠薪者轉移資產,確保工人勝訴后“有錢可拿”。同時明確提出協同治理要求,要求深度融入區域治理“一張網”,通過“粵平安”平臺無縫對接,由綜治中心精準分派,聯動人社、住建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力爭源頭化解糾紛。
![]()
此次江海區法院與區綜治中心的高效協同,不僅為27名焦急的工人照亮了依法討薪的希望之路,更是江海區深化社會治理創新、踐行司法為民宗旨的生動縮影。從綜治中心精準“吹哨”,到法院火速“報到”并開啟“綠色通道”,再到制度保障下的“江海速度”,環環相扣,形成守護勞動者權益的強大合力。下一步,江海區法院將持續優化涉工人工資案件辦理全流程,以更高效的“速度”和更溫暖的“態度”,堅決捍衛每一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一份辛勤的汗水。
來源:江海區法院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