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逐步村北依海拔783米的逐步尖,峰頂西眺天臺華頂山,峰影如黛,歷歷在目。村中主居何姓,其先祖自新昌小東門沿山脈東遷時,見此地山勢平緩、溪水清冽,便"舉足微行,瞻行此山焉,樂而筑之","逐步"之名由此而來。作為寧海名副其實的"西極村",它藏于浙東群峰褶皺間,恰處寧波、紹興、臺州三市交界的三角地帶,舊時因群山阻隔,多為"飛地",屬典型的"三不管"山區。
1949年解放后,包括逐步在內的十余個新昌飛地村莊,先劃歸臺州寧海縣,后隨寧海并入寧波,完成了從"紹興人"到"寧波人"的歸屬變遷。這里的自然景致自帶靈韻:雨后山間云霧如幔,漫過黛瓦石墻,村落似浮于云端,故有"寧波香格里拉""寧波小西藏"之譽。村前清水溪發源于天臺華頂山北坡,穿峽谷、匯溪流,最終注入白溪水庫,滋養著這方秘境。
![]()
【臺東會議】
寧海西鄉流傳著一句諺語:“雙峰云霧茶,榧坑的香榧,張遼的筍干,逐步的綠筍。”逐步村除了盛產鮮嫩綠筍,村間還有樹齡超八百年的南方紅豆杉,而最讓這里載入史冊的,是1948年深秋那場改寫浙東革命進程的“臺東會議”。
彼時,浙東臨委已在寧海西南區以山洋為中心建立根據地,逐步村憑借地處寧波、紹興、臺州交界的隱蔽地形,成為根據地的重要節點。1948年10月4日至7日,中共浙東臨委書記張瑞昌等六位領導人齊聚村民何尚球家中,因地處天臺東部山區,此次會議史稱“臺東會議”,其歷史分量堪比岔路的梅花村會議。
此次會議由中共浙東臨委主持召開,而非臺屬工委。作為浙東革命進程中的重大轉折,會議明確了進一步開展武裝斗爭的方向。此后不到一年,寧海地區迅速發展武裝力量、建立農會,逐步摧毀國民黨反動政權,為寧海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期間,村民們自發湊米做飯,干部們就睡在二樓的稻草堆上,何尚球一家則搬到一樓讓出會場——這段軍民相托的溫情,至今仍在村中傳揚。油燈昏黃的光線下,會議明確了臺屬地區“外線發展”戰略,決定組建臺東、臺西臨時工委,系統部署軍事行動與群眾工作,為浙東解放錨定了方向。
如今,何尚球故居已修繕為臺東會議紀念館,館內陳列的手槍、沖鋒號與場景雕塑,還原著那段“以山為屏、以民為盾”的烽火歲月。白云深處的逐步村,不僅藏著綠水青山的詩意,更沉淀著紅色基因的厚重,讓革命往事在代代相傳中愈發清晰。(審核/劉開文、何岳斌)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應可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