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窗花、壁畫、雕塑……在浙江臺州,“和合二仙”的身影隨處可見。
對于許多臺州人來說,“和合二仙”是自幼便熟悉的形象:一人手持荷花相送,一人手捧圓盒相迎,憨態可掬,意蘊悠長。“荷”與“盒”,諧音“和合”,寄托著人們對和合美滿的樸素向往。
11月1日,“2025和合文化論壇”在臺州舉行。作為浙江三大文化之一,臺州和合文化與余姚陽明文化、衢州南孔文化齊名。它不僅是中華和合文化的生動縮影,更深深融入了臺州的城市血脈,成為其精神源泉與發展動力。
和合,蘊含著和平、和諧、和氣與平和的價值理念,既滋養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也為應對時代挑戰、化解文明沖突,貢獻著東方的智慧。在臺州,和合文化不只存于歷史,更在傳承與創新中,浸潤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驅動前行的“文化引擎”。這片土地,為世界洞見中國打開了一扇窗。
![]()
2025和合文化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和合之美,浸潤古今
在臺州,這場關于“和合”的對話,聲音愈發響亮,內涵愈發深邃。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本屆論壇以“和合文化與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深入開展研討交流,探尋合作共贏之道。論壇創辦于202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目前已成為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文化交流與思想對話平臺。
公開資料顯示,和合文化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但實際上,中華民族講究“和合”由來已久。比如,“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上已單獨出現,“和”指音聲相和,“合”指上下唇相合。殷周時期,“和”與“合”表達的都是單一概念。
和合既縱向貫穿于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過程,也橫向融入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極富生命力的精髓所在。
活動現場,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表示,和合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浙江文脈的閃亮標識、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合文化蘊含的兼容并蓄、以和為貴、和衷共濟等理念,有助于在國際關系中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尋找和平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外文局局長常勃表示,和合文化具有核心精神紐帶的歷史意義,彰顯形塑中國道路的當代價值,匯聚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蘊含著共創美好世界的人類智慧,加強和合文化的闡釋與傳播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柬埔寨參議院第二副主席通·瓦塔納表示,中國是值得信賴的伙伴,中柬文明之間逾兩千年的悠久歷史聯系,是兩國友誼的深厚基礎。他說,“和而不同,方能強大”,只有秉持和合精神,通過平等對話化解矛盾分歧,就能攜手邁向一個相互理解、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論壇還同步設置“和合智慧與社會治理新范式”、“和合文化與文化保護傳承創新暨天臺山申遺研討”兩個分論壇,并行舉辦了“和合實踐案例全球征集活動啟動儀式”、“臺州‘和合之旅’入境游旅游線路”發布儀式、“優秀和合文化海外驛站頒獎儀式”、微短劇《尋天記》發布儀式等其他儀式活動。
論壇上,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和合文化國際傳播報告》。報告顯示,和合理念正在成為國際主流文化共識之一,和合文化的國際傳播正呈現出國際認知不斷深化、傳播路徑更加多元、受眾期待愈發強烈的新局面。
![]()
2025和合文化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和合之路,美美與共
翻開和合這部穿越古今的大書,可以發現很多生動的注腳。
先從和合文化的重要標志地和實踐地臺州說起。改革開放以來,臺州領風氣之先,起步于股份合作制,發展于興辦市場,繁榮于對外開放,升華于創業創新,以民營經濟先發引領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臺州現象”。和合文化與這座城市相生相伴,成為臺州跨越發展的力量源泉。
臺州市委書記沈銘權表示,臺州致力于發展“和合經濟”、守護“和合生態”、促進“和合善治”,和合文化已成為臺州可感可用的治理智慧、發展動能與生活方式,是臺州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臺州將進一步推動和合文化歷史溯源、理論探索和文化傳承,持續推動和合文化的社會化普及與生活化融入,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注入動能。
如何讓“和合”理念在臺州落地,成為城市與人“美美與共”的現實樣本?仙居縣的古老楊梅林,提供了一個鮮活范本。
臺州市仙居縣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于2023年被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認定為全球第一個楊梅領域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仙居縣探索出了“梅茶間作、林下養雞、空中引蜂”的復合模式:雞群為林地除草治蟲,雞糞反哺土壤;蜜蜂穿梭授粉,提升梅、茶品質的同時,也釀出甘蜜。各物種各得其所,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
這不僅帶來了更優質的楊梅、茶葉、禽蛋與蜂蜜等生態產品,更關鍵的是,它生動詮釋了“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這里,人并非自然的索取者,而是守護者與協調者,與萬物共生共榮,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在環境保護領域,“和合”理念指引臺州走向更深層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臺州創新性打造出由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產業協同、公眾參與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構建“市場化垃圾收集一一高值化資源利用一一國際化認證增值”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數字化基層治理體系,實現海洋塑料廢棄物源頭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該項目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為全球海洋塑料廢棄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和合”之道,亦深刻融入臺州的社會治理實踐之中。臺州市“和合善治”調解模式是在天臺“和合”調解工作法的基礎上,吸收整合各縣(市、區)調解工作先進做法,強化調解“一縣一品”工作,加快推進調解組織建設、隊伍管理、質效提升和品牌培樹,全力打造以和為生、以和為貴、以和為泰、以和為美的“和合善治”調解模式,實現矛盾糾紛“發現在早、化解在小”。
臺州的多方實踐表明,“和合”并非塵封的古訓,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它從古老的圖景中走來,融入現代城市的肌理,在綠水青山間,在街坊鄰里間,在每一個尋求共識的對話中悄然生長。和合之路,是一部寫不完的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