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1941年,國民黨軍在安徽南部有預謀地圍襲中共領導的新四軍。事情要從1940年10月說起。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電,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朱德于11月復電駁斥命令荒謬,但為了顧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將皖南新四軍移到長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軍所屬部隊9000余人奉命北移,從云嶺駐地出發繞道前進。1月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云相指揮的7個師8萬多人攔擊。新四軍陷入重圍,眾指戰員在葉挺軍長指揮下抗擊,血戰七天七夜,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除了大約2000人分散突圍外,其余全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戰死。17日,蔣介石誣稱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要將葉挺交軍事法庭審判。中共對國民黨的暴行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周恩來在重慶登報,滿腔悲憤,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6字聲討。20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發言人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戰、實行反共的罪惡陰謀,提出懲治禍首、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和實行協商政治等要求。
![]()
1942年是14年抗戰期間最慘淡的一年。河南地區饑荒,人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1943年迎來二戰的轉折點。蘇聯軍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擊潰納粹德軍,歐洲戰場的形勢開始逆轉。中共在這關鍵時刻,呼吁加強團結合作,爭取最后勝利。
1943年8月2日,周恩來發表重要演說,核心圍繞抗戰形勢與國共合作問題。周恩來強調,中國抗戰勝利的關鍵在于人民力量、真正抗日的黨派和真正抗日的軍隊,強調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作用。 周恩來對國民黨猛烈批評,指出國民黨當局在抗戰問題上采取錯誤政策,消極抗戰、壓制人民力量,呼吁團結一切真正的抗日力量,爭取最后勝利。 他明確提出 :“毛澤東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國共兩黨北伐時期第一次合作(1924至1927),抗戰時期從1937年起形成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在演說中對比這兩次合作,批評國民黨破壞合作的行為,尤其是“皖南事變”令親者痛仇者快。他強調中共主張通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力量,但國民黨堅持“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導致合作名存實亡。
當年的周恩來演說具歷史意義。他揭露國民黨政策的弊端,是爭取國內外輿論支持的政治動員。這次演說為1945年國共談判埋下伏筆。周恩來的演說既是抗戰動員,也是對國民黨破壞合作的嚴厲批判,標志著中共在理論、組織和策略上走向成熟。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隨后國共在重慶和平談判。中共沿著建立國共合作的思路,推動蔣介石放棄獨裁專政。歷史證明,蔣介石冥頑不靈。1946至1949,3年內戰的結果 : 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被人民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而代之,成為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蔣介石率敗軍退守臺灣,投靠美國、實行地方割據。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回顧1941至1945的厲史演變,很有必要。1941年,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相繼爆發,世界大戰發展到空前規模。在四大洲和三大洋的廣闊地域,有61個國家和地區先后卷入戰爭。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國家,參加反對德意日軸心國的侵略,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當年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國共兩軍在戰場上抵抗日本侵略轉守為攻的大局、對國共兩黨此消彼長的關系,產生了重要影響。1942年5至6月,國共兩黨開始謀求彼此關系改善。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強調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應繼續團結,承認蔣介石不僅是抗戰的領導者,而且是戰后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這是“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政策的一個重要轉變,反映了毛澤東關于“極力團結國民黨,設法改善兩黨關系,戰后仍須合作建國”的愿望。7月21日和8月14日,蔣介石在重慶兩次約見周恩來,表達了政治解決國共合作問題的愿望,提出可與毛澤東在西安見面。
周恩來與蔣介石談話后,立即將會面情況報告毛澤東。他認為毛澤東與蔣介石談判尚非其時,并建議先以林彪或朱德為毛澤東的代表見蔣介石,試圖打開局面。中共中央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毛澤東8月19日重又致電周恩來,認為根據當前形勢,他可以親自與蔣介石談判。周恩來認為蔣介石雖然有“用政治辦法解決國共關系”的意向,但具體問題尚未涉及,認為蔣毛會面時機尚早。毛澤東傾向于與蔣介石面談,認為在目前國際國內的局勢下,見蔣有益無害,表示 :“乘此國際局勢有利機會及蔣約見機會,我去見蔣,將國共根本關系加以改善。這種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極大利益,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蔣如約我到重慶參加十月參政會,我們應準備答應他。”這真是雄才大略,高瞻遠矚。
![]()
9月5日,周恩來在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全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經過反復磋商,毛澤東與周恩來取得了一致意見 : 決定派林彪代表毛澤東會見蔣介石。
10月7日,林彪到達重慶,同周恩來一起與國民黨展開談判。16日,周恩來、林彪應約會見張治中。會上張治中打斷林彪的話頭,不歡而散。根據接觸過程中的種種跡象,周恩來作出明確判斷:通過談判來解決兩黨之間具體問題的時機并不成熟。他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分析,蔣介石及國民黨要人都傾向于以政治方法解決問題,避免軍事破裂。但國民黨并不急于解決,以為時間拖得越長,中共困難就越大,越有利于自己。蔣介石的所謂談判毫無誠意;“他們的政治解決的中心仍以軍事為主,而以能否服從調遣、變更防地為前提”。
1942年12月14日,周恩來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黨員大會上,作關于國共關系問題的報告,指出目前是“空氣緩和”,“關系恢復”,形勢趨向好轉,但能否解決具體問題“尚在兩可之間”。南方局當前的任務是促使蔣介石改變其對中共的敵意。中共的基本方針是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和民主。具體方針是爭取國共一致合作發展。此后,周恩來、林彪又幾次同國民黨方面談判,國民黨方面始終未提出任何方案,虛與委蛇,毫無誠意。
1943年1月,周恩來會見張治中,宣讀中共方面最后的4項意見:一是黨的問題,中共在抗戰建國綱領下取得合法地位,并實行三民主義。國民黨中央亦可在中共地區辦黨辦報;二是軍隊問題,希望中共軍隊改編為4個軍12個師,并按中央軍隊待遇;三是陜北邊區,照原地區改為行政區,其他各區另行改組,實行中央法令;四是作戰區域,原則上接受開往黃河以北的規定,但現在只作準備,待戰事完畢后保證立即實施。如戰時情況可能,亦可商量移動。
張治中逐條抄錄并核對后送交蔣介石。蔣介石立刻召集臨時軍事會議。會上發言的人眾說紛紜,都看蔣介石。但蔣介石沒有表態,談判擱淺,毫無進展。
回顧當年的國共談判,未取得任何結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共關系。關鍵還是要等到抗日戰爭勝利,中共力量進一步擴大,蔣介石才不得不在全國人民的巨大壓力下同意國共和談,遂有1945年10月10日的《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回顧自從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以來,到今天已101年,國共兩黨的力量已今非昔比。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誰真正代表中國人民的意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中共從來都不想打內戰,只希望盡可能有商有量,維持全國的統一,全心全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致力和平建設。歷史發展到今天,筆者個人認為,今時今日,國民黨應該認清歷史進程、正視政治現實,和共產黨站在一起,旗幟鮮明地反對倚仗外部勢力妄圖賣臺的民族敗類“臺灣民主進步黨”,致力中國的和平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