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歐陽睿 來源 | 4A廣告文案
這些年,中國品牌集體出海,中國人到了國外,發現整條街都是中國品牌一點也不夸張。
![]()
圖源:小紅書
國外街頭的“中國影子”越來越多,讓你有一種自己沒出國的錯覺。
沒想到,現在已經進化到國外連機場都是中文廣告了。
![]()
最近,有網友在韓國仁川機場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
中國打車軟件滴滴居然在韓國機場投放了全中文的廣告,把韓國人和飛韓國的中國游客都看懵了。
![]()
這一操作,不僅讓韓國人摸不著頭腦,就連剛落地韓國的中國游客也瞬間產生了一種錯覺: “我真的出國了嗎” ?
是的你沒看錯,滴滴在韓國仁川機場的廣告用的是全中文,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在此刻具象化了。
![]()
想象一下,當你身處異國他鄉,周圍都是陌生的語言和面孔,突然看到熟悉的中文,有一種陌生又熟悉的魔幻感。
有網友笑稱:“一下飛機還以為自己沒飛出 China”
![]()
誰懂語言不通的中國人落地之后看到全是中文的那種救贖感啊!
而看不懂中文的韓國人一臉懵逼,只能掏出翻譯機,看看這廣告嘰里咕嚕說啥呢。
仔細研究這些廣告,你會發現滴滴的小心思可不止于此。這些廣告不僅是簡單的宣傳,更像是一份貼心的旅行攻略,不愛做攻略的人有福了,p人聞著味兒就來了。
![]()
P人一下飛機直接笑出聲,這廣告牌上的字比自己寫的攻略都多!
![]()
尤其是對追星女孩來說,這簡直就是一份“追星指南”,廣告上會告訴你:
三層5號門可以拍
愛豆同款出發照
拍完直接原地打滴滴
![]()
太懂了,誰不想在愛豆同款機位美美打卡然后發個朋友圈呢?
更貼心的是,滴滴廣告直接把仁川機場的實用信息打包奉上:哪里能連WiFi、哪里能買電話卡、哪里能休息充電,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
坐地鐵去負一層
打滴滴定位一層1號或14號門
![]()
在機場連“AirportWIFI”不用密碼
在韓國打滴滴不用下載新APP
![]()
到達大廳F口的電話卡柜臺24H營業
滴滴也24H都在
![]()
1號們附近有沙發和無線充電
出門就是滴滴推薦上車點
![]()
在韓國打滴滴可以線上付
但打卡傳統市場記得備足現金
![]()
各種干貨提醒,事無巨細,考慮得十分周到。
![]()
好家伙,這哪是廣告?這分明是一份《韓國生存指南》!
語言不通的中國人看到這些中文,瞬間有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親切感。
而韓國人估計一臉問號:"這機場是被中國品牌承包了?"
![]()
滴滴這波廣告的高明之處在于,它精準拿捏了中國游客的痛點——出國最怕的就是語言不通、支付不便、找不到路。
而滴滴直接用中文告訴你:哪里能打卡明星同款、怎么叫車最方便、 支付和網絡問題、以及24小時服務,甚至貼心到連"1號門附近有沙發和無線充電"都標注了,簡直不要太貼心。
![]()
從文案角度來看,滴滴這波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
它巧妙地將產品賣點融入到旅行攻略中,沒有生硬的推銷,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消費者自然而然地記住了滴滴的優勢,果然廣告圈有自己的“邪修”。
比如,強調在韓國打滴滴不用下載新 APP,這一點直接擊中了很多人出國旅行時不想下載過多軟件的痛點,既方便又省心。
再加上各種貼心的出行小貼士,讓消費者在感受關懷的同時,也對滴滴這個品牌產生了好感。
![]()
看到這個消息的網友只覺得相見恨晚,之前踩過各種坑......
![]()
![]()
有網友表示去韓國多次都不知道電話卡柜臺和地鐵口在哪,滴滴不要太貼心。
![]()
沒有套路,全是干貨,滴滴會做你就多做點。
![]()
還有網友提出了改良意見,要是能提示哪里有行李推車和寄存點就更完美了。
![]()
這種"一半攻略一半廣告"的形式,把產品賣點完美融入了實用信息中,讓人一邊記攻略一邊記住"在韓國也能用滴滴"。想出這一招的人真是天才!
![]()
以前找中國品牌難如登天,現在廣告都打到人家地盤了,怎么不算是一種進步呢?
![]()
當其他品牌還在用韓文努力融入當地時,滴滴反其道而行之,用純中文強勢吸睛,刷足了存在感。
這樣的廣告文案策略讓中國游客一落地就找到歸屬感,同時向韓國市場秀了一波"中國服務"。
![]()
滴滴不是唯一一個在海外"搞事情"的中國品牌。前幾天,小紅書在東京秋葉原,二次元文化的圣地打了一波廣告,文案用的都是“散裝日文”。
![]()
![]()
乍一看還以為是日文,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中文繁體+日文假名"組成的"假日語"。
![]()
這就給人一種假裝自己看不懂,實際全能看懂的熟悉感。
這波操作讓中國網友笑噴:"太懂了,二次元老家都被中文攻陷了!"
但相比滴滴在韓國的"攻略式"中文廣告,小紅書在日本的嘗試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
網友銳評"不知道這廣告是給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看的"
這暴露出跨文化傳播的難題:當品牌試圖用"中式外語"同時討好兩個市場時,很可能兩邊都不買單。
去年巴黎奧運會期間,有網友發現不少巴黎的美食店、咖啡館都擺出了中文招牌。原來是小紅書在巴黎奧運會期間瘋狂刷存在感。
小紅書餐廳用中文吸引中國游客,這背后必有高人指點。
盧浮宮旁貼著"215位小紅書網友吃了都說好"。
![]()
“小紅書說中文會吸引中國游客”
![]()
“喜歡你用小紅書推薦我們”
![]()
逛著逛著埃菲爾鐵塔,突然看到熟悉的漢字,那種違和又親切的沖擊力,成功制造了社交媒體的傳播爆點。
更有意思的是,還出現了背著中文字包包的外國路人,形成了一道"文化反輸出"的奇觀。
![]()
![]()
此外,在巴黎街頭還能偶遇身穿美團騎手制服的外國模特。
![]()
這些廣告明擺著是給中國游客看的,網友表示:"在異國他鄉看到中文,瞬間安全感拉滿"。
![]()
從滴滴到小紅書再到美團,中國品牌正在形成一套獨特的"出海營銷方法論":
在外國人地盤打中文廣告,表面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這種"他鄉遇故知"的營銷手法,既解決了中國游客的實際需求,又制造了話題。
畢竟,"在外國看到中文廣告"本身就自帶傳播點。
而對品牌來說,這比單純投韓文、日文廣告更有效:國人會自發拍照發朋友圈,國內網友會討論"滴滴在韓國這么囂張?",韓國人則一臉懵:"這些中國字是啥意思?"
品牌在國外用中文做廣告,也折射出文化自信。
中國品牌出海早已過了"簡單翻譯"的階段,而是用更聰明的方式,讓廣告成為連接國人與陌生環境的橋梁。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帶著中文走向世界,這種"反向文化輸出"或許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更多精彩文案 ,盡在【4A廣告文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