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經濟動物的養殖和其它生產一樣,都是圍繞著物質和能量的轉化與循環來進行的,一方面輸入原料,另一方面輸出產品,中間經過水這個“加工廠”所形成的一個能量“輸入-輸出”系統。在淡水養殖過程中,輸入的環境資源是水、熱、氣、養分、餌料和肥料等,經過各種水生經濟動物的轉化,最后形成食用水產品(輸出能量)。這個過程可以描述為以下圖示:
(環境資源) (養殖的水生經濟動物) (食用水產品)
從物質和能量流動的觀點分析,淡水養殖的實質就是通過水生經濟動物這個“活機器”在水這個特定的“廠房”中,將環境中的各種餌料資源加工轉化成各種鮮活的食用產品。養殖雜食性或植食性水生經濟動物,基本上是將植物蛋白轉化為優質的動物蛋白;養殖肉食性水生經濟動物,則是將低級的動物蛋白轉化成各種高級的動物蛋白。
![]()
1.天然水體中不同的水生經濟動物具有不同的轉化率
從能量來源可以看出,天然水體中由太陽和水中的營養物質轉化成水產品,不同食性的水生經濟動物所經過的環節不同。草食性魚類以綠色植物為食,可看作初級消費者,比如草魚、魴魚、鰱魚等;能量轉化到鳙魚、青魚或以魚為食的鳡魚、鱖魚、烏魚等兇猛魚類,則還需要經過2~3次轉化才能完成,這就是環環相扣的食物鏈。據分析測定,每經一次轉化,只能保留10%的能量。這就是說,食物鏈每增加一個環節,都有很多能量被丟失,只有少部分物質保留在下一級體內。所以,在上述能量與物質的循環過程中,處于不同環節的水生經濟動物,對自然資源的轉化效率也不一樣。為了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水產品,應當盡量減少轉化環節,養殖食物鏈短的水生動物;對肉食性水生經濟動物要加強轉食馴化,以降低動物性能量的消耗,降低養殖餌料成本。
2. 淡水養殖實現高產高效的途徑
水生經濟動物的養殖過程是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社會資源的加工過程,但在一定時間內,每個水體的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水體中生長著許多天然餌料,是自然水體中的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生長和繁殖的基礎,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天然水體生產力。養殖水體中的天然餌料所能養活的水生經濟動物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要實現高產高效、增加水產品的輸出量,就必須采取輸入能量(餌料)的措施。
我國淡水養殖業歷史悠久,特別是池塘養魚經驗尤為豐富,可概括為“水”、“種”、“餌”、“密”、“混”、“輪”、“防”、“管”8個字,被稱為池塘養魚的“八字方針”。這些經驗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達到高產高效。從物質循環觀點看,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定的具體措施,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增加水體生產水生經濟動物的物質資源,即輸入能量,包括苗種、投餌等;另一類是提高對物質資源的利用率,即轉化效率。采取上述這兩類措施是我們實現高產高效的基本途徑。
(1)養殖的水生經濟動物要與環境資源相適應。由于自然條件的差別,各地環境條件不一,資源、品種、質量、數量也不一樣,地區差別明顯。發展水產養殖業應當首先根據本地的氣候、水源、水質、肥源、餌料來源等具體條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考慮養殖品種結構,使有限的環境資源生產出更多而價廉的水產品來,否則,不是產量不高就是成本增加,難以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
(2)養殖水體不斷補充營養物質。向養殖水體中補充營養物質,是為了保持環境資源數量的高水平和穩定性。從能量循環的模式可以看出,我們從養殖水體中取得的水產品,其最基本的原料是溶解在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和太陽能。水中的浮游植物、水草以及陸地的青草,以餌料的形式被水生經濟動物利用,進而轉化形成水產品。從水體取得的水產品,就相當于從水體或土地中拿走了營養物質,產量越高拿走的營養物質就越多。如果取而不補,或取多補少,實際是掠奪,就失去了再生產的基本條件。所以,要想取得高產量,一定要保證有大量的物質和能量投入。有些地方,初次利用水肥或草多的魚塘養魚,可能一時得到較高的產量,但由于沒有充分的營養物質補充,產量也就越來越低。
向養殖水體中補充營養物質,應注意兩個問題:
①成分的全面性。水生經濟動物的繁殖和生長需要多種營養物質,缺少任何一種就會影響產量,或導致營養物質不能被充分利用。例如,施肥時單施無機肥,就不及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施用的效果好;只施氮肥就不及氮磷肥混合施用的效果好;喂單一餌料就不及投喂混合餌料、配合餌料的效果好。在種植業和動物養殖業中,營養缺乏癥是屢見不鮮的。為了充分保證營養的全面性,應積極發展復合肥料和全價餌料。不同種類或同種但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水生經濟動物,其營養需求不同,在養殖生產中紅應當堅持不同品種用不同餌料、同一品種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用不同餌料。
②利用方法的合理性。要充分發揮所用營養物質的效益,就必須講求利用方法的合理性。比如投喂餌料要堅持“四定”(定時、定點、定質、定量),以便輸入的物質盡快地、盡可能多地轉化為水產品;否則,就會增大消耗,加大成本,影響產量,降低效益。當今養殖水體中由于大量投餌,水質營養成分豐富,生產大量的浮游生物,鰱魚、鳙魚是利用水體中浮游生物效率最高、生長發育最快、長得最大的魚類,如果把這兩類魚混在現代養殖水體中飼養,就可以使輸入的營養物質得到充分利用。
(3)營養物質要有最佳轉化率。高產穩產既決定于環境資源數量的多少和穩定程度,又取決于能量和物質的轉化率的高低。一些水體的生產條件基本相同,產量卻極為懸殊,其原因就是水生經濟動物對營養物質的轉化效率不同。轉化率愈高,產量就愈高;轉化率愈低,產量就愈低。所以,高產穩產就必須謀求最佳轉轉化率,合理地利用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增產作用。
![]()
提高能量和物質的轉化率有如下措施:
①合理的品種結構。淡水養殖的品種結構搭配合理,能夠充分利用水體中的各種餌料資源。要把自然環境中多種餌料資源轉化為水產品,就必須有能夠直接利用這些資源的水生經濟動物。比如現代池塘養殖商品魚就是以商品餌料為主,基本不施肥,但是由于餌料殘渣和魚類糞便轉化為營養成分生產出大量浮游植物,就需要搭配適量的鰱魚,這不但可以增加產量,還可以調節水質,確保養殖水體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順利進行。
②利用最適生長期。水生經濟動物的生長特點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性成熟前是最適生長期。為了提高營養物質的轉化效率,就應該利用水生經濟動物的最適生長期。
③創造適宜的環境。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條件好,循環正常進行,能量流動順暢;相反,則減慢速度,甚至停止。要保證水生經濟動物轉化營養物質的效率,必須為其創造最適宜的環境條件。水產養殖發達的地區,都把改善生產條件、調節水質列為重要的增產措施。
來源:西南漁業網,梁洪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