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正在熱展的“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展覽,以“鏡”為媒,通過墓葬情況折射五彩斑斕的人間景象。今天咱們來聊聊這次展覽中的銅鏡,從方寸間讀懂中國式生命智慧。
![]()
![]()
原始社會,人們要“照鏡”,需要通過平整水面形成的倒影,才能照見自己的容顏。青銅時代的到來,人們鑄造銅鏡,作為祭祀儀式上的禮器。到漢代,打磨光滑的鏡面,配上背面裝飾的各類紋樣或者字句的銅鏡漸漸走下神壇,成為百姓生活的日用品,同時彰顯主人的審美情趣、身份地位,甚至還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對生命、宇宙的認識和理解。
![]()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齊家坪遺址M41號墓葬出土的銅鏡
宇宙的解構(gòu)——四神博局紋
博局紋鏡是漢代最暢銷的爆款銅鏡,延續(xù)了近百年的時間,其主要特征是鋪地花紋中間,規(guī)則裝飾類似T、L、V字母狀的紋飾。這么神秘的字母符號,有說很可能來源于木工使用的工具,V形符號稱為規(guī),它是用于畫圓的工具。與T形正對的L形,稱為矩,對應(yīng)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時用來畫線或者測量的工具。整個鏡面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規(guī)整劃一。因此,這類博局鏡也有另外一個名字“規(guī)矩鏡”。這類的規(guī)矩鏡往往裝飾四神圖案。該圖案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即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動物形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鏡鈕周圍有一雙線方框,內(nèi)有12個乳釘紋,間隔處刻篆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銘文。它們不僅代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更蘊含著萬物生長與消亡的深刻哲理。遠古時代,人們探尋天地人事的奧秘,依靠的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指天之道,代表空間;而地支則為地之道,象征時間,這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套聯(lián)結(jié)時間和空間符號系統(tǒng),影響人道的運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天、地、人的時空關(guān)系,也體現(xiàn)了古人原始樸素的宇宙觀。
![]()
![]()
四神博局紋銅鏡 東漢前期 廣州博物館藏
![]()
博局紋可能來源于漢代“桌游”
![]()
![]()
圖左:六博棋盤,圖自《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六博棋具研究》
圖右: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東漢 故宮博物院藏
對照上面的棋盤和銅鏡紋飾,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線條走向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完全有理由讓我們相信,銅鏡上的博局紋原型很可能來自漢代的桌游——六博棋。
![]()
漢代壁畫中六博棋下棋的畫面
六博棋,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堪稱世界上所有兵種盤局游戲的源頭,例如象棋、國際象棋及將棋等,都由此逐步演化而來。游戲的棋盤設(shè)計為方形,表面陰刻規(guī)矩紋,并涂有紅漆,畫有四個圓點,寓意古老的八卦圖。或許當(dāng)時這種桌游深受玩家的喜愛,甚至棋盤的紋飾后來也被借用到了銅鏡的裝飾圖案上。
![]()
馬王堆六博棋具 湖南博物院藏
![]()
馬王堆六博棋盤 湖南博物院藏
俗話說,“玩物不可喪志。”適當(dāng)?shù)膴蕵房梢栽黾忧槿ぁ⒎潘缮眢w。但是如果過分沉迷于娛樂,不僅喪志,更可能喪國。歷史上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因六博棋引發(fā)的爭斗,造成國與國之間的劍拔弩張。漢景帝劉啟為太子的時候,酷愛六博游戲。一次吳王的太子到長安覲見,二人年齡相仿,于是相邀一起喝酒,玩“六博”。游戲間,吳王太子不慎言語激怒了漢景帝。盛怒之下,漢景帝拿起棋盤,失手打死了吳王太子。兩國因此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為后來七國之亂也埋下伏筆。
六博游戲在漢武帝時期發(fā)展到了高峰,直到后來其他博弈游戲的出現(xiàn),六博游戲的熱度逐漸下降,到唐代最終推出歷史舞臺。
![]()
銅鏡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
銅鏡作為一種貴重的隨身物品,它不僅是日常用器,更是一種承載了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的媒介。從紋飾、銘文、形制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也記錄時代的文化和藝術(shù)。
![]()
四神博局紋銅鏡 東漢前期,
1957年西村皇帝崗41號墓出土
漢代繼承戰(zhàn)國時期對神仙思想的追求,通過星宿崇拜構(gòu)建“天人合一”。前面提到的四神不僅是星宿崇拜的產(chǎn)物,還承載著漢代人對升仙的向往。同時,銅鏡銘文上也往往配有詩文,表達對仙界生活、長生不老的渴求。廣州博物館藏四神博局紋銅鏡環(huán)繞方框外圍篆書刻詩句:“作佳鏡哉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傲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另一枚館藏的漢代尚方銘規(guī)矩紋銅鏡,上有詩文:“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于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兮。”此外,也有銅鏡裝飾同主題的簡化版銘文,為“壽如金石”或者“壽如金石佳且好兮”等。
漢代人除了對個體健康長壽的期盼外,對家族子嗣的祝福和希冀同樣也體現(xiàn)在銅鏡上。“長宜子孫”是漢銅鏡常見銘文,類似表述還有“宜君子孫”“宜子孫”等,都反映了希望家業(yè)能世代相傳、子孫興旺的愿望。
![]()
![]()
“長宜子孫”內(nèi)向連弧紋銅鏡 漢代 廣州博物館藏
![]()
銅鏡從它作為祭祀品誕生的那天起,由最初宗教儀式和占卜活動用具到演變成為王公貴族的專屬奢侈品,再到開始向民間普及,成為日用品,這一過程中見證了古人內(nèi)心精神世界豐富多元的變化,也有助于認識古代社會的演變和進步。
![]()
![]()
![]()
廣州博物館正在展出“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中的生命敘事”,來展廳解鎖更多鏡中故事。
![]()
參考資料:
1.廣州博物館《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典藏銘文刻辭類文物選》
2.牛婷婷《兩漢時期博局圖的神化》
3.金銀《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六博棋具研究》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林 暉
美編 | 鄧雅鴻(實習(xí)生)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