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極端高溫頻頻光顧四川。氣候變化正在讓西南地區變得更熱也更旱。生活在鄉村里的人更清楚這意味著什么:天氣太熱,農民不僅被迫改變了勞動和作息時間,干農活也更容易中暑了;高溫缺水可能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有些地方甚至連人喝的水都不夠了,要靠村委或愛心人士派車拉水才能維持生活。
以化石能源為生的現代農業體系既助推了氣候變化,也邊緣化了小農戶。在農民掙扎于天災、高成本農資與低迷糧價控制下的辛苦營生時,是不是應該反思:當下的農業系統,真的讓農民獲益了嗎?農民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一些扎根鄉村的公益組織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他們希望農業既能成為氣候變化的解法,也能成為農民幸福感的來源、而非負擔。昨天食通社刊發的家園行動故事即是一例。如何通過可持續生計來建立農民的氣候韌性?NGO的行動邏輯又是什么?讓我們聽聽家園行動的機構負責人胡小平怎么說。
![]()
最近四川高溫預警頻發,很多地方都超過了40℃。這對你們工作所在的村子有什么影響?
最近正好沒什么農活,大家都在家里休息。如果需要做些田間管理就會在一大早的時候趕緊去地里。沒有覆蓋或生草的裸露土壤,干得起板板,零星長出來的草也都被曬死了。許多常規種植的作物都不同程度地受損,比如玉米接二連三地被曬死、干死,農戶補種了兩三次都無濟于事。
去年夏天,簡陽和資陽一帶也遭遇了長時間的高溫天氣,農民白天根本沒法下地干活。但水稻成熟了必須得收割,他們只能晚上10點打著燈去收,干到五六點鐘天亮了再回家睡覺。
我們在雅安的項目村因為特殊地形是個天然的“避暑勝地”,不需要空調“保命”,甚至早晚還得添衣。但前些天氣溫直升36℃,也許這個溫度對于常常攀爬全國高溫榜的簡陽來說還算“過得去”,但對于雅安本地村民來說卻是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高溫體驗。
![]()
?2023年夏天,高溫干旱導致四川簡陽稻田龜裂。
![]()
氣候變化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往往是全方位的。你們還觀察到哪些因為氣候變化引起的、四川農民生活的“新日常”?
村民自己也能感受到這幾年氣候的變化,有人以往會根據山上野櫻桃開花的時間撒種育秧,有人在布谷鳥開始鳴叫時播種玉米,還有人聞到空氣中的某種味道就知道要下雪。在雅安的村子,有個嬢孃做腐乳很有經驗,冬月的溫度最適合腐乳發酵,不易發酸變質。去年按往常的經驗做,豆腐發酵卻不如往年好。她覺得很不可思議,后來細想應該是那段時間的氣溫比往常更高。氣候異常,物候隨之改變,很多過往的經驗也變得難以把握。
氣候的異常也不只有高溫和干旱。今年三四月份,四川遭遇了一場強降溫。“三月桃花雪,落地便是劫”,接連兩場大雪降臨攀枝花的村子,開春播種的大青豆(當地主產作物)剛長出芽便被凍死了,全村近半的大青豆都不同程度地受損。在雅安,因為霜凍,第一道芽茶(價格最貴)未能及時長出。雖然后來氣溫回暖,但最貴的那茬茶葉已經過去了,極大影響了本地村民的生計。
![]()
農民怎么辦?他們有沒有一些自發的應對措施?
在農業上他們肯定要想辦法,比如補種,或是水田改干田,改種耐旱作物,有的村子組織起來修繕蓄水池,也有村子為了取水不斷打井,從50米打到200多米深才能抽到水。但這些辦法是長期有效、還是飲鴆止渴?需要和社區一起去識別。
前年,我們在樂至的項目本來打算種氣候友好水稻,方法上主要是通過開溝起壟、減少水稻泡水的時間,這樣可以降低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甲烷排放,是目前農業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同時這么做也能減少用水量——尤其是現在四川越來越旱,節水對農民來說特別重要。
想得很美好,覺得可以節水,誰知道根本沒有水。第一年一直沒有雨,田都是干的,水稻種不下去。地總不能荒著,為了減少損失,到了七月份農民趕緊在水田里補種大豆。這也算是應對的辦法吧。
![]()
![]()
?家園行動在四川農村推廣的生態免耕種植,隨著高溫干旱加劇,優勢更為明顯。同一地塊,2023年和2025年的對比:曾經板結貧瘠(上圖),經過兩年免耕覆蓋的生態種植,變得肥沃疏松(下圖)。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現在特別關注老品種,因為比起雜交種,一些老品種的適應性和抗性更強,在極端天氣下表現得更穩定。我們正在不同村子里觀察老品種和雜交種在同樣氣候環境下的表現有哪些不一樣,總結經驗。
而且老品種也讓農民多一點自主性。雅安的村子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種植雜交稻的品種選擇很有限。過去種了十幾年的某個雜交稻品種,這兩年突然買不到了。因為當地用量很小,不像壩區種的面積大,種子公司就不再賣這個種子了。
老百姓這時候就只有兩種選擇:一、再去試各種雜交稻;二,找回老品種。剛才提到攀枝花的村子在四月經歷的大雪事件也再次說明了種子自主的重要性,第一批大青豆凍死了需要及時補種,農戶們爭先恐后地跑到鎮上買種子。但鎮上農資店的存量只有那么多,一時間供不應求,種子價格一路水漲船高。跑得慢的,即便是用兩倍三倍的價錢都買不到。農戶們會發現,可以自己留種、適應本地氣候的種子,才是未來可持續的選擇。
![]()
?家園行動項目村的老品種水稻。
![]()
現在不止四川,研究發現整個西南地區都呈現出高溫干旱事件增多的趨勢。一些農民開始采取老種子、堆肥、多樣化種植等技術,通過建立一個更穩定、堅韌的農場生態系統來應對氣候變化。也有很多NGO在幫助農民掌握這些技術,家園行動是其一。食通社也一直在推廣農業生態學的理念。但是就你們所見,這種應對方式是不是足夠?
首先需要知道對于農業、農村的很多問題,氣候變化只是成因之一。還以干旱為例,攀枝花的村子耕地面積很廣闊,戶均耕地二十至四十畝,多的七八十畝的都有。所以幸運的是這個村子大多數年輕人有條件就地務農,不必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大規模單一種植耗竭了水源。
十多年前我去這個村子,用水主要靠水庫,很少有井。打井的話幾十米就能出水。那時村里大面積種植烤煙,為了烘烤煙葉砍了大量樹木作為燃料,自然也破壞了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我們也在和村民探討有沒有可能嘗試恢復植被。
近些年來又大規模種植蔬菜。烤煙和蔬菜都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現在每個農田都有滴灌系統,但水資源耗竭的還是非常兇,有時候甚至沒有水。再加上氣候變化加強了季節性的干旱。去年豆子剛種下去,正是大量用水的時候,然而水庫都干得底部開裂了。
當然也跟地質變遷有關。村民說汶川地震之前,山上溝渠蠻多水,但是地震之后山上水源減少了,也導致本地水量減少。
所以要回應這些問題,只靠技術是不夠的。當社區對這些問題有更多認識和分析的時候,才能有更多回應問題的可能性出來,有更強的社區內生動力去行動改變。
![]()
?家園行動的技術顧問、高級農藝師袁勇在田間地頭與大伙兒一起做土壤對比試驗。
![]()
這也是我們今年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氣候變化是農業生產或者其他問題的放大器,但不一定是最突出的原因,更像是“雪上加霜”——農村原本的問題是雪,氣候變化是霜,疊加、暴露了原有問題。那么在這樣一個多重問題交織的復雜局面下,你們工作的策略是什么?
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幫助社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主張和行動能力。“主張”指的是對于可持續生活有自己的理念。在現在的主流背景下,每個村子在談未來的發展時,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不是基于村子的歷史背景、環境和資源特點,而是基于主流定義的發展是什么。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基于自己村子的特點去談發展,而不是盲目追隨主流。另外就是你是不是具有行動能力去支持你的自己的發展主張?
![]()
你所說的“主流”具體指的是什么?
我們跟老百姓談農業時,不管什么農法,什么技術,大家第一個都是問產量。一畝田收400公斤,老百姓會想,有沒有可能收500公斤、600公斤、甚至1000公斤?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好像可以無限度增產。但是有產量就能有收入嗎?
農業對于小農戶到底意味著什么?他的底層邏輯是什么?我們看到的是,農業是被科技和市場所定義的。農業的經濟功能被無限放大,而其他功能似乎并不重要。
回來看農業的本質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生計功能,毫無疑問,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如果看不到這些,只看到單一的經濟功能,我們就很難找到工作空間。
![]()
生產、生活、生態都關注到,聽起來很美好。但農民種地除了讓自己吃飽,肯定也是希望在社會上能掙得一份有尊嚴的生活,能讓孩子上好點的學校,家人生病了敢去醫院。但現實是,小農戶現在幾乎是被我們的農業政策和市場系統化地排斥了,比如補貼和土地政策乃至一些科技助農的先進措施,都是在鼓勵規模化。于是造成小農戶的單位土地生產成本相對更高的局面。所以我們也在想,今天再來談生態農業,對于小農戶來說,它是高攀不起的小眾賽道,還是無法與大農業競爭的現實之下的一條出路?
首先,生態農業的成本可能是更低的。一說到生態農業,很多人就會說,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那用什么啊?進入到一個用什么、不用什么的二元選擇。
我們到村上跟老百姓聊。沒有農藥化肥,沒有雜交種,還能不能種地?老百姓說種不了。結果是什么?從農機,到買種子,農藥,地膜,一整套下來,年景好的時候基本不賺,年景不好的時候要賠錢。對于小農戶來說意味著什么呢?高成本,低回報;高依賴,低自主。
![]()
?家園行動通過參與式工作坊,和村民共同識別不同農業模式的優缺點。
![]()
最近有一些資深的鄉建工作者和你的觀點不謀而合:除了想著怎么把生態農產品賣出好價格,更重要的是看生態農業怎么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現在化肥農藥種子價格這么高,常規農業也不掙錢。而且農民被市場綁架,能不能賣得出去是不能保證的。遇到極端天氣,大家都絕收,可是生態農業投入低啊,少賠一點是一點。
是的。而且生態農產品的一些價值是難以量化的。比如健康。說到農民打農藥這個事,好像最終買單的都是消費者,是吃到嘴巴里去的那些人買單。但其實不全是這樣,第一受害者往往是村民。我們經常往村上跑,會見到很多打完農藥之后的皮膚病、嘔吐、惡心、睡不著覺等等,各種農藥中毒的現象很普遍。這對農戶來說,意味著高污染,低健康;高風險,低韌性。
我們經常在討論土壤退化、水體污染、農廢垃圾、物種消失、能源危機、氣候變化……這些都是非常大的詞語,健康這個事情也是。在現有這套農業生產體系下面,落到老百姓身上,是一個又一個很具體的問題。
![]()
![]()
?塑料垃圾、農藥包裝廢棄物在村內隨處可見。
![]()
農戶和當地政府對于生態農業這條路的認可程度如何?
我們蠻看重村民的節奏的,如果村民覺得一定要用化肥,我們也OK。不是說在這個階段你一定要用化肥,我們就不合作。因為定位是整個村子的構建和發展,而不僅僅只是談農業。
起初政府對生態農業的關注不多,所以也不太會投入資源和政策支持。但也未必全是壞事,至少沒有特別大的干擾。但也看到近兩年,在各村的生態農業試驗初見成效,漸漸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各種考慮會開始去關注和宣傳報道。
如果政府重視這個事情,那么在推動過程中,一是老百姓可以多一些信心,因為地方政府的認可對老百姓來說很重要。二是在推廣過程中,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再到更多村子,過程可能會更順暢。
另外,對一些村民來說,建立外部銷售渠道很重要。但這確實不是我們擅長的,對接外部也是難點。比如攀枝花的村子將農產品作為主要生計,確實要考慮怎么賣出去。簡陽村集體經濟這部分生態農產品的量也很大,但如何進入市場,我們很難支持到。于是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種植選擇。目前簡陽的生態產品主要通過朋友圈售賣,因為是集體經濟,也會有當地政府的訂購支持。
十幾年前我在社區伙伴工作時就已開始做CSA(社區支持農業),城鄉互動、城市農耕、市集,發現很不容易。市場是一個老問題,對接外部市場需要很多能力。不僅僅是外部市場,還包括品控、客服、包裝、推廣等。這部分是我們不擅長的,我們也沒有意圖去發展這部分能力。因為需要合作解決,所以也在找其他資源來做這部分,希望能為村子做能力建設的支持,平臺的角色很重要。
![]()
?簡陽的項目村將生態農產品加工、包裝,試圖打開銷路。
![]()
村民會灰心嗎?
要看是為了生產還是生活,其實除了攀枝花,其他幾個項目村都是以留守老人為主,他們的主要訴求是吃得健康。比如雅安的駱大爺70多歲仍種植2畝多水田和2畝多旱地。他自己覺得停下來好難受。這一代人對土地有感情,不忍看到土地荒廢,自己吃的需求可以滿足。所以對于這部分人群,我們很多時候先作為滿足自己吃的部分,也是減少外部依賴、實現社區自主的一個方面。
他們不光關心自己的健康,也關心家人健康。今年有一個生態食材銷售平臺的人問能不能到你們的項目村去和生態農戶聊一下,種出來的生態大米,能不能賣給我?我們的稻谷價格去年在四川大概是1公斤2.7到3元。那個人說:我們可以出6塊錢1公斤。老百姓不賣,加到8塊也不賣。老百姓說,這個好不容易種出來這么健康這么好的大米,肯定是要留著自己家吃,然后給親戚朋友,給在城里工作的孩子們吃。同時,老百姓有個說法,現在氣候變化,這個大米今年種出來了,明年還能不能種的出來,是個問號,所以要把米存起來。他們還考慮著未來。
攀枝花那邊村里年輕人多,是家庭主要勞動力,也做生產決策。雖然有銷售壓力,但他們關注市場,看到人們對“土“產品的偏好,也想保存老品種。雖然老品種水稻難推向市場,但萬一以后有機會呢?未來這些老品種可能有更大的商業價值,但一旦丟失就無法找回。雖然現在不好賣,但自己種自己吃,以后需要的時候至少種子還在。
![]()
我們最近做了《消失中的食物》讀書會。書中的一個主人公就是四川農人孫文祥,他在眉山的家庭生態農場種著一種叫“紅嘴糯米”的老品種,口感非常獨特。我們也是借著讀書會的光,吃到了這種米。好多人慕名而來跟我們要購買鏈接。但其實孫大叔根本就不需要靠這種方式來銷售。他家的五谷雜糧、蔬菜、肉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就賣個七七八八,你如果不認識他,要跑到一月一次的成都生活市集才能買得到。因為最近老有人想買紅嘴糯米。我去問孫大叔,他說只能等今年新米秋收了。
這是一個很成功的生態農戶案例。
我們也發現,很多機構會花很多心力,創造生計條件,去嘗試把年輕人吸引回去。其實挑戰很大,反而是培養人均50多歲的骨干團隊更現實。我們現在的工作對象以老人為主,要看到這群人的特點:生計壓力沒那么大,對村子有感情,有很多本土智慧。
我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留在村里的人如何能夠好好生活,照顧好自己的村子。對于在外面打工的人,想回的時候能夠回得去,村子里好的東西可以延續下去。
![]()
![]()
?食通社上個月的工作餐,就吃了四川生態農友孫文祥保存的珍貴老品種“紅嘴糯米”,剩下的米飯配上廣西野生芒果、椰漿,即成一頓口感絕妙的芒果飯。圖源:食通社
![]()
而且老人還在種地,除了要為全家人提供健康食材,也是為了保持農民的天職。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不應當一窩蜂地搞成土地流轉、大家都去給大戶打工這種模式。經濟性且先不論,首先對于那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還愿意務農的人,要給他們支持性的條件來安心地侍弄土地,維護自己作為勞動者的尊嚴。農民也是有職業尊嚴的,而這一點好像往往被忽視。
這也是為什么強調主體性和內部視角是我們工作的原則。我們的工作思路是:第一,跳出現代農業的思維,豐富對農業多元價值的理解,而不只是局限在產量、收入,否則就是我們自己把路越走越窄。第二,村民才是行動改變的主體,現在都會說到老齡化、空心化、原子化,各人自掃門前雪。所以要恢復社區文化習俗,創造多元空間給村民參與,不只是參與到種植過程里面,也參與到地方生活里。農耕文化也是本地的一種生活方式。第三,挖掘本地傳統智慧、資源,看到社區本身的潛力,不僅僅看到問題。第四,開展組織化建設,提升社區集體行動的意識和能力,我自己也會覺得很重要的一條——把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放到農村整體可持續發展下去回應,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作為社會組織,去村子里和老百姓合作,我們的價值主張在于:好好種地,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這是食通社第734篇原創-
除注明外,圖片均由家園行動提供
整理:令鈺 小亓 玉陽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