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某品牌房企總部還亮著燈,最近變相大裁員走了不少人。
掀開筆記本,屏幕上釘釘的未讀消息像蝗蟲一樣撲過來——“總包為什么停工”、“聯系股東方蓋章”、“產品定位反思”、“給領導點贊”……密密麻麻的紅點刺得眼睛生疼。你灌了口涼透的咖啡,胃里一陣翻攪。這場景,是不是特熟悉?
兩年前,你可不是這么狼狽。
重慶大學本碩畢業,TOP20房企跳了幾輪,頂著“投資戰略總監”的頭銜,被那家響當當的品牌房企挖走時,心里還美滋滋。
為啥?圖它名頭響啊!想著靠這金字招牌,資源人脈能蹭蹭漲,爹媽在親戚面前也能挺直腰桿吹牛:“買房?找我兒子!” 專業能力?你自信滿滿,畢竟過去的項目都是自己實打實啃下來的。背調做了一星期,覺得穩了,辜負了老領導的信任也要跳。
結果呢?跳進去才發現,這坑挖得又大又深,鍍金沒鍍上,倒鍍了一身銹。
頭幾個月還像打了雞血,跑政府、找合作,干勁十足。很快你就懵了。這公司,會議開得比老太太裹腳布還長,一坐就是四五個鐘頭,各部門東拉西扯,記錄會議的小孩聽得兩眼發直。
更絕的是崗位職責,亂成一鍋粥。你一個搞投資戰略的,不光要管公司未來往哪走、地怎么拿,還得當項目助理,參與決策。項目一出事,所有人第一個想到你——“總包停工了?找戰略部那誰!”“股東不蓋章?還是找那誰!” 瑣事多得像頭皮屑,深坑一個接一個,想出成績?比登天還難。
你以為這是靠近權力中心?做夢!升職加薪?影子都摸不著。朋友酒后一句大實話把你砸醒:“兄弟,你這干的都是行政運營的雜活!恭喜入坑!” 你負責的,是公司內部公認的“坑王”崗位。
問題解決不了?鍋就是你的。領導懟你毫不留情:“學習能力差!”“人脈不行!” 可笑的是,拓展人脈的飯局經費,還得自己掏腰包。
最魔幻的是這里的“成果文化”。你吭哧吭哧干一堆活,不如人家會搶功。A幫B做了一頁PPT,匯報時能說成“嘔心瀝血、全程主導”。真正干活的默默無聞,會“白嫖”的反而升得快。
企業文化喊得震天響,落到執行就一句:“領導說了算!” 校招時吹的品牌力、產品力,成了糊弄年輕人的糖衣。2023年智聯招聘報告顯示,房地產行業員工滿意度連續三年墊底,超七成受訪者抱怨“職責不清”、“無效加班嚴重”。
脈脈數據更扎心,地產人平均周工作時長超60小時,但35%的人認為“付出與回報嚴重不匹配”。
你看著身邊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個成了“背鍋俠”。急活臟活他們上,出了事他們扛。老油條呢?熟練地扯皮、甩鍋。上面沒人的,能力再強也被邊緣化。有人甚至要靠吃藥才能睡著。這氛圍,能把活人逼出抑郁癥。
你終于明白,在這類“品牌房企”里,沒大佬罩著,再強的能力和拼勁,也撕不開那張無形的網。所謂的“重點培養”,不過是領導嫡系的專屬通道。其他人?耗材罷了。
提離職時,領導嘴上說著“惋惜”,嘴角卻藏不住那絲嘲笑:“你這么能干,走了多可惜!35歲了出去,不好找吧?” 這話像刀子。35歲沒上管理層,真是你能力不行?還是被雜活拖垮,被“自己人”擠出了賽道?諷刺的是,微信上恭喜你“脫坑”的消息炸了鍋,不少老同事悄悄說:“等拿了年終獎,我也跑。”
回頭想想,當初選擇這品牌房企,多少有點自我欺騙。以為平臺大就能發光,結果被按在泥潭里撲騰。企業文化不合,硬待著就是苦修。這兩年,除了學會怎么填坑、怎么背鍋、怎么在無休止的點贊群里保持沉默,真正長本事的,鳳毛麟角。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悲劇。看看這幾年房企暴雷、裁員的新聞滿天飛,某大、某園、某創,哪個不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品牌”?表面光鮮,內里早已千瘡百孔。高周轉玩不轉了,管理混亂、人浮于事的膿瘡就捂不住了。
克而瑞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百強房企裁員比例仍高達15%,中層“優化”最狠。這些人去了哪?沒人關心。品牌的光環,照不亮個體腳下的荊棘路。
所以啊,別被“品牌”二字晃花了眼。大公司病,往往病得更重。會議多、職責亂、甩鍋狠、上升窄……這些通病,不會因為LOGO夠大就自動消失。
下次再看到金光閃閃的招聘海報,先問問自己:這到底是機會,還是包裝精美的坑?你的能力,是會被平臺點燃,還是被它的臃腫體制澆滅?想清楚再跳。
畢竟,職場黃金期,禁不起幾回這樣的“鍍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