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坐立動作”,有人會覺得簡單。
坐著站起來,起來再坐下,這動作不難做啊?
可是,要讓你做得足夠快、在一定時間里做得足夠多、手臂還要固定不能幫忙呢?
更復雜一些,站著坐到地上,再站起來,還盡量不用任何支撐幫助呢?因為用了支撐幫助就得扣分。
還有,要是老年人,要是身體不好,要是有病呢?是不是就難了?甚至可以說,很難了呢!
![]()
前些日子有老師推給我一篇文章, “研究發現,這個動作預示著壽命長短,如果做起來很吃力,死亡風險顯著增加”,這是《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老師問我,這個動作是不是確實與人的心血管疾病健康程度有比較強的關聯性?
之前我沒看過這篇文章,只能根據常識回答,肌少癥或者老年人平衡、協調、運動能力差的肯定受影響,立位耐力不好、體位性低血壓或者心肺功能不好的肯定會差,就是不知道這種動作與心功能的量化對應關系了。
然后,我就看了一下這個國外關于“坐立動作”的研究。
這項研究,有4282位參與者,年齡46~75歲,健康或存在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其中67.5%為男性。這些人身體活動無明顯限制,都可以正常參與測試。
![]()
這個坐立動作,是從站立狀態坐到地面、然后再站起來。從站到坐,滿分5分,反過來也一樣,總分10分。如果在這個動作過程中使用外力支撐,比如用手或膝蓋、甚至腳的側面支撐了,那就要扣分,站立不穩、搖晃也要扣分,要是做不了,那就是0分了。然后就是觀察這些人的情況,隨訪的中位數時間是12.3年,665例死亡。
進一步分析就發現,死亡率和這個坐立動作的得分有關。得分越低,死亡率就越高。得分10分的人群,死亡率3.7%,而得分0~4分的人,死亡率就高達42.1%,是10分組的11倍多。然后,在考慮到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和臨床變量等因素后分析發現,得分0~4分的人,自然死亡風險是10分者的3.84倍,心血管死亡風險是10分者的6.05倍。得分越低,生存率也越低,得分10、8和0~4分者的生存率,分別為97%、88% 和73%。
![]()
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就顯示,完成坐立動作的狀況和受試者的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相關的。
專家們分析這個“坐立動作”,看似簡單,卻反映了一個人的整體機能狀況。
首先,做個動作得需要肌肉力量吧!肌肉少,比如肌少癥(老年人常見),或者肌力差就有影響吧?做動作的時候,下肢關節、脊柱關節還得彎曲,就需要柔韌性好。做動作時還需要身體各方面的協調,動作起來還要有穩定性,所以神經系統的功能、協調和平衡能力也要好。另外,腦子也得明白,知道做這個動作,心理狀態也得正常,總體身體狀況也要好。有病的人,身體虛弱的人、心肺功能不好的人,完成這樣的動作就會困難。
![]()
國內也有關于“坐立試驗”的研究,不過一般采用的是從坐在椅子上站起來、再坐下去的動作。有對冠心病PCI手術也就是冠脈放支架前后、慢性心衰、慢阻肺、肺癌以及老年患者跌倒的研究,這些不同的研究發現,坐立試驗與受試者的年齡、心肌缺血情況、心功能狀況如心臟射血分數、6分鐘步行試驗等指標、以及患者的全身狀況有關。用5次坐立試驗來評估老年人跌倒風險發現,在年齡、下肢力量和5次坐立試驗時間這3個影響跌倒的變量中,“5次坐立試驗時間”是預測跌倒風險最主要的變量。這說明,完成坐立動作的能力中包含著更多影響跌倒危險的因素。
所以,看似簡單的“坐立動作”,是受到身體整體狀況和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的。不僅僅是肌力,還有柔韌性,平衡、反應性,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以及人的整體狀況,是復合功能的表現。
盡管研究已經發現坐立動作測試的得分與人的壽命和心血管死亡有關,但目前還不能作為量化評價的指標。
特別提醒,不要在無保護狀態下盲目嘗試完成 “坐立動作”,尤其老年人及慢病患者。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