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循環,地道升降,天干統運,地支統氣。十二地支,從天頂到地底,將空間方位分成了十二個三十度,反映著地氣升降的過程,為天之經度。十天干則是維度坐標,將空間方位分成了十個三十六度,與十二地支縱橫交錯,前后形成了六十個交叉點,為六十甲子。
![]()
六十甲子,一半為陰,一半為陽,是空間的方位標記,也是時間的概念。正所謂:上下四方,往古來今,合稱為宇宙。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所以天道正圓,地道窄長,天道循環,地氣升降。
地氣的升降過程,以冬至和夏至為頂點。冬至是冬水的頂點,此時的寒氣入地最深。過了冬至之后,太陽開始北返,地底的陽氣開始上升,萬物開始積蓄力量,所以冬至一陽生,萬物萌動。到了夏至節氣,陽氣到達頂點并開始減退,一陰初生。
為了測定氣的上升與下沉,就在地面挖一個土炕,將坑底填平,放置木板,以確保平整,并將土填平。然后將十二根長短不同的律管插入土中,保持上端齊平,使其入地的深淺不同。再將蘆葦內壁的薄膜取下來,燒成灰,被稱為“暇莩”,放入律管之中。
![]()
這種草灰特別輕,當地底的陽氣上升之時,就會將草灰從律管中吹出來。由于每個節氣的氣場升降是不一樣的,將草灰吹出的律管高度也不一樣,以此來確定節氣的氣場。冬至節氣,一陽初生,地底的少陽之氣逐漸往地面上升。
此時陽氣距離地面最遠,入地最深的律管,也就是最長的律管中,就會有草灰飛出來,這一根律管就為黃鐘,為六律之首。冬至的陽氣距離地面九寸,所以黃鐘律管長九寸,為六律之首,對應著冬至初生的一陽之氣。
當然此處的九寸,并不是單純的長度,而是積數,所以三分損益法,其實是先計算積數,再計算長度。書云:黃鐘之管長九寸,孔徑三分,圍九分,其余皆稍短,惟大小圍數無增減。黃鐘之管長九寸,九九相乘為八十一,于是就有了“黃鐘九九八十一”的說法。
![]()
然后以九寸為基點,也就是以黃鐘律為標準音起,按照隔八相生,三分損益法,來確定其它律管的長度。三分所生,益之一分為上生,去其一分為下生。十二律對應十二氣,也就是每月的中氣。一律有五音,角徵宮商羽,十二律納六十音,對應六十甲子。
正如《禮記月令》中所說:仲冬之月,律中黃鐘。季冬之月,律中大呂。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夾鐘。季春之月,律中姑冼等。所謂律呂,也就是十二個半音,律為陽,呂為陰,各有六個。
十二律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這十二個半音,與地氣的升降相互對應。其中六律之首為黃鐘,六呂之首為大呂,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成語為“黃鐘大呂”,形容音律的莊嚴和美妙。
![]()
地氣的升降,也就是五行交替的過程,陽極而生陰,陰極則生陽。氣始于東方而右行,音起于西方而左行,陰陽相錯,以生變化。正因為十二律隔八相生,所以納音也是同類娶妻,隔八生子,兩兩相合,陽順而陰逆,陽前陰后。
也就是納音每隔八位,其五行是一樣的,比如甲子乙丑海中金,順行八位為壬申癸酉劍鋒金。期間的順序則是以“金火木水土”的順行而循環,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等。其中木一金二水為三,火為四,土為五。
也就是甲乙為木數為一,丙丁為火數為二,戊己之土數為三,庚辛為金數為四,壬癸為水數為五。地支從天頂到地底,子丑合土,午未合土,其數都為一,寅卯申酉數為二,辰巳戌亥則為三,就可以快速計算納音五行。
![]()
如甲子組合,甲和子都為一,兩者之和為二,二為金,則甲子納音五行為金。乙木數為一,丑土也是一,兩者之和為二,納音五行就為金,所以甲子乙丑海中金。乙木為一,巳為三,乙巳之數為四,其納音五行就為火,乙巳納音覆燈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