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門還能穿件薄外套晃悠,今早一開門差點被冷風掀個趔趄——得,這是立冬要到了。
別光盯著手機里的降溫提醒,老輩人早說了,今年這立冬可不是普通年份,講究多著呢。
![]()
你猜怎么著?11月7日交節,趕在寒衣節之后,還是個“晚立冬”加“月頭冬”,農諺里“立冬寒衣后,年景無堪憂”“立冬在月頭,過年不出手”的說法全占了,一邊預示著年景不錯,一邊又提醒冬天得備好厚衣裳。
節氣這東西就像老祖宗設的“生活鬧鐘”,到點就得按規矩來。尤其今年立冬這特殊光景,民間傳下來的“4大忌”可得記牢了,不是迷信,全是過日子的實在經驗,順著來全家都能舒舒服服入冬。
![]()
第一大忌,當屬“爐火不旺家不暖”。
別誤會,不是讓你非得燒柴火灶,現在家里的燃氣灶、暖氣都算“現代爐火”。
老輩人講究立冬“開爐試火”,說“火燒旺運”,其實是有道理的。
你想啊,這天氣水溫驟降、寒氣漸重,要是取暖做飯的家伙事兒沒調試好,回頭凍得縮手縮腳不說,想煮碗熱餃子都費勁。
我鄰居去年就犯過這錯,立冬當天嫌麻煩沒檢查暖氣,結果沒過三天管道凍住了,折騰了好幾天才修好,全家凍得哆哆嗦嗦吃了好幾頓外賣。
今年不管多忙,都得早點把家里的供暖設備檢查一遍,煮鍋熱水或者下盤餃子,看著熱氣騰騰的樣子,才算真的接了冬氣。
![]()
第二大忌,可別隨便“沾涼受凍”。
有句老話叫“立冬一日,水涼三分”,這話真沒夸張。
昨天我媽還念叨,說樓下張阿姨立冬那天圖省事,用涼水洗了一筐衣服,結果當天晚上就說渾身發緊。不是說涼水有啥“邪氣”,實在是這時候的水寒得透骨,身體還沒從秋天的溫潤里緩過勁來,突然受了涼,整個人都提不起精神。
不光是涼水,出門也得把“薄弱環節”護住——脖子、腳踝、后腰這幾處最怕風,穿件高領毛衣、套雙厚襪子,比啥都強。
年輕人別總愛耍帥露腳踝,等冷風鉆進去了,后悔都來不及,這可不是“風度”能換回來的。
![]()
第三大忌,千萬別“湊活吃飯虧了嘴”。
“立冬補冬,不補嘴空”這話誰都聽過,但補冬的第一要義是“吃新鮮”,最忌吃剩飯剩菜湊付。
老輩人說這是“對節氣不敬”,往實在了說,立冬后室內外溫差大,剩飯剩菜稍微保管不好就容易變味,二次加熱也難有原有的營養。
再說了,這可是冬季的“啟動儀式”,怎么也得吃點熱乎新鮮的。
北方人愛包餃子,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其實是因為餃子餡里的肉菜能補熱量,湯水還能暖脾胃;
南方人愛燉只雞、煮鍋羊肉湯,都是順應“冬藏”的道理。
哪怕沒時間大張旗鼓做飯,煮碗新鮮的熱面條,臥個雞蛋,也比啃剩飯強百倍。
![]()
第四大忌,千萬不能“熬夜早起瞎折騰”。
《黃帝內經》說冬天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可不是空話。立冬后白天越來越短,陽氣得藏著點用,就像手機快沒電了要省著電量一樣。
現在年輕人總愛熬夜刷手機,凌晨一兩點睡,早上還得爬起來上班,不出三天準覺得渾身發沉。我前幾年就這樣,立冬后連著熬了幾天夜,結果白天昏昏沉沉,喝多少咖啡都沒用。
老規矩里“忌晚睡早起”,是讓身體跟著太陽的節奏走,晚上10點前躺下,早上等太陽出來再起床,哪怕多睡半小時,精氣神都不一樣。
晨練也別太早,等霧氣散了、天暖和點再出門,打套太極、散散步就行,別搞劇烈運動,免得汗出多了耗了陽氣。
![]()
其實這些老規矩,本質上都是“順時過日子”的智慧。
今年立冬雖特殊,但“寒衣節后盼豐年,晚冬藏陽待春來”的道理沒變。
爐火旺了是暖身,避寒是護氣,吃鮮是補能,早睡是藏神,說到底都是讓身體跟上季節的腳步。
不用把這些講究當成負擔,就像檢查暖氣、煮碗熱飯、早點睡覺,都是融進日常的小事。
老祖宗傳下的規矩,從來不是束縛人的條條框框,而是幫咱們把日子過舒服的“小竅門”。
這個立冬,照著老規矩來,把寒氣擋在門外,把暖意留在家里,安安穩穩等著冬天的好日子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