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大利米蘭法院于2025年7月14日作出裁決,對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旗下的高端羊絨品牌Loro Piana實施為期一年的司法監管,原因是其供應鏈中存在嚴重的勞動剝削和不安全工作條件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Loro Piana董事會主席是LVMH集團“三公子”弗雷德里克·阿爾諾(Frédéric Arnault),他也是BLACKPINK成員Lisa的男友。
![]()
米蘭法院的調查指出,Loro Piana將生產工作外包給兩家“空殼公司”,而這些公司又進一步將訂單交由非法工廠執行,而工廠老板為中國人。調查顯示,10名中國籍工人(包括非法居留者)每日工作超過13小時、每周工作7天,時薪僅為4歐元(33元人民幣),且居住在工廠內非法設置的宿舍中。
![]()
事發源于一名工人因追討拖欠工資1萬歐元(約7.7萬元人民幣)而遭毆打,受傷程度需治療45天,引發警方介入。警方隨后關閉了這家位于米蘭郊區的工廠并逮捕相關中國國籍廠主。Loro Piana方面對此否認責任,表示涉事供應商未經告知擅自簽訂轉包合同,違反合約規定。品牌于5月得知后已終止合作。
![]()
法院強調,Loro Piana出于追求更高利潤而對供應鏈監管不力,是造成勞工問題的關鍵原因。若品牌在未來一年內改善相關管理,司法程序可提前終止。
法院明確指出Loro Piana“未能核實分包商的真實生產能力,未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來避免此類勞動剝削”,盡管品牌聲稱對非法分包不知情,但法院認定其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
文件顯示,Loro Piana支付給一級分包商的價格為每件夾克80-100歐元,而最終產品售價高達1000-3000歐元,巨大的利潤空間與底層工人的微薄收入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意大利奢侈品行業近年的第五起類似案例,此前阿瑪尼、華倫天奴等品牌都曾因供應鏈問題被法院監管。
![]()
事件曝光后,LVMH股價應聲下跌1.6%,至480歐元,因為針對其子公司 Loro Piana 的法律訴訟引發了合規性擔憂。
![]()
LVMH 股價動態(2025 年 5 月至 7 月)
資料來源:TradingView
這是LVMH旗下品牌短期內第二次出現類似問題(迪奧于2025年2月剛解除監管),引發對其內部監管體系有效性的質疑。
當下,投資者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合規風險的擔憂日益加劇。歐洲監管機構正加強對奢侈品供應鏈的審查,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合規成本上升。
雖然LVMH集團財務穩健(2024年凈收入126億歐元,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為203億歐元),但若事件發酵導致信用評級下調或消費者抵制,可能影響其估值。
![]()
Loro Piana事件也揭示了奢侈品行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供應鏈透明度
意大利奢侈品行業依賴復雜的多層次分包網絡,特別是在紡織和皮具制造領域。許多“意大利制造”產品實際上由移民工坊完成,形成“灰色生產鏈”。法院文件顯示,Loro Piana的分包商Sor-Man公司注冊在米蘭高檔商圈,卻無實際生產能力,完全依賴外包的非法工坊。
·成本與利潤
奢侈品牌以高價(Loro Piana夾克零售價可達生產成本的30倍)銷售強調“工藝傳統”的產品,卻將生產成本壓縮到極致。證詞顯示,品牌與一級分包商的價格談判極為嚴苛(“我開價后他們自然壓價”),這種壓力被層層轉嫁,最終由最底層的移民工人承擔。
·監管與執行的差距
Loro Piana聲稱進行過供應商審計,但法院認為這些審計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工坊生產的2025年春夏系列產量已從往年的6000-7000件驟降至2000件,反映品牌可能為應對經濟放緩進一步壓榨供應鏈。
![]()
盡管涉事品牌通常承諾加強合規(迪奧案例顯示監管平均持續6-12個月),但同樣問題反復出現,說明整改措施未能觸及利潤驅動的供應鏈模式本質。法院特別指出,即使媒體曝光后,生產鏈仍在繼續運作可能性仍然很高。
Loro Piana事件標志著奢侈品行業面臨范式轉變:消費者和監管機構不再接受“高端形象”與“底層剝削”并存的商業模式。隨著ESG因素日益影響投資決策,奢侈品牌必須重新審視其供應鏈的倫理基礎,將人文關懷真正納入價值主張。
撰文、排版:姜錫妍
編輯:周楊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