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活動中的理性
作者:[美] 赫伯特·西蒙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赫伯特·西蒙的四種決策模型
王海華
剛讀完赫伯特·西蒙的《人類活動中的理性》一書,書中談到影響決策過程的四種重要模型:主觀期望效用模型、行為模型、直覺模型和達爾文模型。
先說說赫伯特·西蒙這個人,他的中文名是“司馬賀”,我最先了解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但實際上他是現代許多重要學術領域的創建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處理、決策制定、解決問題、注意力經濟、組織行為學、復雜系統等。他創造了術語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足夠滿意,也是第一個分析復雜性架構(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的人。(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
![]()
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英語: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
赫伯特·西蒙也是1975年圖靈獎得主,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本人70多歲的年齡開始學習漢語。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個天才,也是個通才。
說回四種重要模型,這些模型幫助我們理解理性決策背后的不同理論和機制。
我們平時都很關注的問題是:怎樣做出好的決策?
大家可能對于什么是好的決策以及確保好的決策產生的過程是怎樣的,認識是不同的。對于一些人來說,好的決策意味著找到最優解,通過理性的計算和分析確保每個步驟都是最精確的。
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好的決策則是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不確定性,能夠在復雜的情境中找到一種滿足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哪種觀念,決策的過程都不簡單,它涉及到信息處理、情感反應、經驗積累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快速反應等多方面因素。
西蒙提出的四種模型分別從理性計算、心理偏差、經驗判斷和適應性變化等角度,揭示了人類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決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四種模型的介紹。
1. 主觀期望效用模型
主觀期望效用模型(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Model)基于期望效用理論,假設決策者根據不同選擇的結果評估效用,并結合各個結果發生的概率計算期望效用。最終,決策者會選擇期望效用最大化的選項。
關鍵特點:決策者能夠量化各個可能結果的效用,并根據概率權重計算每個選擇的期望效用。
應用范圍:廣泛用于經濟學、金融學和理性選擇理論中,尤其適用于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決策情境。
西蒙指出,盡管該模型在理論上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框架,但它假設決策者能夠完美地評估效用,而現實中人類決策受到認知限制,因此該模型無法完全反映實際決策過程。
于是西蒙進一步提問:“人類在決策中遵循的實際決策過程是什么?” 就引出了下一節“行為模型”的介紹。
2. 行為模型
行為模型(Behavioral Model)基于心理學,強調心理因素、情感和行為習慣如何影響決策。該模型認為,人類的決策不僅僅是理性計算,還受到認知偏差、情感和動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
關鍵特點:決策者的行為受心理狀態、情感反應和先前經驗影響,選擇往往是“足夠好”的,而非最優的。
應用范圍: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和決策科學領域,廣泛應用于消費者行為、投資決策等場景。
西蒙提出,行為模型更符合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決策過程,反映了人類常常受限于情感和非理性因素。
3. 直覺模型
直覺模型(Intuitive Model)強調經驗和直覺在決策中的作用。西蒙認為,在復雜的決策情境下,人們往往依賴經驗積累的直覺判斷,而非全面的分析。這種直覺判斷通常基于過去的經驗和快速的情境判斷。
關鍵特點:決策者通過直覺做出快速決策,通常不需要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
應用范圍:日常決策、緊急決策和專家決策等,特別適用于時間壓力大或信息不完全的情況。
西蒙在《人類活動中的理性》中關于“如何獲得直覺與判斷力”的論述非常精彩,我摘錄一下:
在關于創造力的文獻中,常有關于“啊哈!”經驗的記載。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為什么應該相信有關識別機制能夠解釋這種“啊哈!”經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啊哈!”現象,只能發生在擁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人身上。正如巴斯德(Pasteur)所言,靈感只會閃現在有準備的大腦之中...我的同事約翰·海斯(John R. Hayes)收集到的國際象棋大師和作曲家的經驗數據以及畫家、數學家的不完整數據表明,十年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在這些領域中,如果不能投入至少十年的密集學習和強化訓練,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簡言之,出類拔萃的必要條件,是在一個領域勤奮地耕耘十年或以上。
直覺決策在許多情況下有效,但西蒙指出,直覺也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從而導致非理性的結果。
![]()
另外這里的行為模型和直覺模型可以參考前兩天介紹卡尼曼的系統1系統2的介紹《》。
4. 達爾文模型
達爾文模型(Darwinian Model)受到生物學進化論的啟發,強調決策和行為模式的適應性。模型認為,個體和組織的行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變化不斷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關鍵特點:行為的選擇和優化是逐步適應的結果,而不是一次性最優決策。適應性較強的行為逐步得以保留,不適應的行為則被淘汰。
應用范圍: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組織理論以及進化經濟學等領域,用于解釋如何在競爭和變化的環境中進行調整。
這個模型也是我在閱讀時感覺“新奇”的一點,畢竟前幾個模型我之前的文章都或多或少介紹過,但這個模型介紹得就比較少。
達爾文模型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發。西蒙通過將決策過程與生物進化相類比,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決策行為不僅是一次性的最優選擇,而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通過“自然選擇”的機制,行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優化,適應性較強的行為會在長期中被保留,而不適應的行為則會被淘汰。這種模型不僅適用于個人決策,也可以用來解釋組織行為和社會行為的演變。
達爾文模型的精髓在于其強調了適應性而非單純的最優性。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決策者通常面臨著諸多未知和不確定因素,因此能夠迅速適應環境變化并做出合適決策的行為,比一開始就做出完美決策更為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成功的組織或個體在長期發展中往往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而不是總是追求完美的瞬時決策。
![]()
這些模型為理解復雜的決策過程提供了多角度的視野,展示了理性與非理性、計算與直覺、適應與學習如何在實際決策中交織和互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細讀《 人類活動中的理性 》這本書。
![]()
人類活動中的理性
作者:[美] 赫伯特·西蒙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內容簡介:
本書是經濟學家西蒙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學的三個講座,分別探討了:
1.通過超凡模型、行為模型、直覺模型三個理性模型,以及情感對決策的影響,理解我們是怎么做決策的。
2.理性適應與生物自然選擇之間的相似性,從時間維度理解理性決策。
3.由個人延伸到社會機構,有限理性對社會和政治機構決策的影響,從空間維度理解理性決策。
西蒙認為,理性它不能選擇我們的最終目標,也不能調節我們追求最終目標上的單純沖突,理性所能夠做的,是幫我們更有效地實現目標。
作為20世紀全才式的學者,許多領域的讀者都能從他的著作中受到啟發。此書短短一百多頁,就涉及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政治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學等學科。
作者簡介:
赫伯特·西蒙,唯一因管理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在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等方面有較深造詣。曾任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授,自1949年起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教授。1975年榮獲圖靈獎;1978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西蒙去世,享年85歲。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