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環球網才曝出特朗普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簽署85億美元的礦產協議,如今,又有消息稱西澳大利亞礦山正源源不斷向中國輸送著制造高超音速導彈的關鍵材料?
這個看似矛盾的局面,恰恰揭示了當代國際關系中經濟理性與安全焦慮的深刻撕裂。鋯石這種不起眼的礦物,正在成為觀察中美戰略博弈的絕佳窗口。
(圖1)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澳大利亞作為美國最鐵桿的盟友,卻在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提供著不可或缺的原料。西澳大利亞的兩座鋯石礦山——Image Resources和Thunderbird,分別被中國龍佰集團和燕鋼集團控股,產品百分之百輸往中國。
更諷刺的是,澳大利亞政府不僅批準了這些交易,還通過北部澳大利亞基礎設施基金向其中一座礦山提供了1.6億澳元的優惠貸款。
鋯石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它能承受超過1800攝氏度的高溫,是制造高超音速導彈耐高溫部件的理想材料,同時又是核反應堆燃料棒的包殼材料。
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內部報告直言不諱地指出,在“全球戰略資源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鋯石的分配利用已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軍事技術進步的關鍵問題”。而澳大利亞的供應恰好解了中國燃眉之急。
(圖2)
![]()
地緣政治的吊詭之處在于,當澳大利亞與美國簽署85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合作協議(圖2),試圖打破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的壟斷時,它卻在同時為中國軍事建設輸送著關鍵原料。
這種精分式的政策不僅體現在礦產領域,從達爾文港99年租約到達爾文港的中國企業中標,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始終在安全焦慮與經濟利益之間搖擺不定。
數據不會說謊。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中國對俄羅斯的鋯石出口激增300%,這意味著澳大利亞產的鋯石可能通過中國間接支持著俄羅斯的戰爭機器。
這與澳大利亞強烈譴責俄羅斯入侵、并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戰略矛盾讓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顯得格外分裂。
軍事戰略家基爾卡倫的建議或許指出了出路:建立對雙用途礦物的最終用戶監控機制,實施鋯石海綿出口許可制度,同時推動買家多元化。但問題在于,在全球礦產市場中,要找到能替代中國這樣規模的下游買家談何容易。更何況,中國在關鍵礦產加工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撼動的。
(圖3)
![]()
中澳關系的復雜性遠超表面所見。一方面,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另一方面,堪培拉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安全威脅。這種經濟依賴與安全擔憂的并存,使得澳大利亞在對華政策上始終難以找到平衡點。
當中國大使肖千邀請澳大利亞“攜手”北京時,澳大利亞防長馬爾斯(圖3)卻直接強硬對話,回應“我們不會與中國牽手”,這種外交辭令背后的信號再明確不過。
鋯石貿易背后的更大圖景是全球戰略資源爭奪的白熱化。隨著高超音速武器競賽加劇和全球核能復興,對鋯石這類特殊材料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西方國家試圖重構關鍵礦產供應鏈,但中國在加工環節的優勢和澳大利亞在資源端的依賴,構成了短期內難以破解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