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發(fā)來一張帶有水印的模糊照片,以及一張截取自吉林市第五中學《桃李百年》紀念畫冊上的老照片,詢問二者是否為一處。她的理由有三:一是兩張照片中的大門門垛、門扇極其相似,二是兩張照片的迎門內(nèi)一側(cè)靠右都有平房建筑,三是院內(nèi)都有茂盛的樹木。初看兩張照片,確實有相似之處,但仔細端詳,二者除門扇相似之外,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從門垛上看,五中老校門的門垛頂端帶有超出部分,形成一個方形小“檐”;而帶有“吉林省政府”門額的門垛頂端沒有超出部分。仔細看門內(nèi)平房與門垛之間的比例,五中老校門內(nèi)的平房舉架更高一些,且兩張照片中門垛與平房的位置也不相同。另外,五中一張在門內(nèi)路兩側(cè)都有樹木,而“省政府”一張則只有一旁有樹,另一旁卻沒有,且可看到景深處的樓房。其實仔細辨識,即便是門扇,形狀也有不同——“省政府”那張的大小門扇均接近于放倒的梯形。
在歷史文獻中,五中沒有用作“省政府”的記載。據(jù)《吉林市朝鮮族志》記載:五中的老校舍建于1941年,是當時在吉朝鮮族僑民興建的同榮國民優(yōu)級學校。該校在1945年光復后為“永興學校”,后來被進占吉林市的國民黨軍隊占用,成為軍營。吉林市解放后重新為朝鮮族小學校。1949年,朝小遷出,校舍內(nèi)成立民營永吉縣朝鮮族中學。1950年吉林省教育廳接收之后改稱吉林省立吉林朝鮮族中學。1953年,朝中遷往東局子,校舍從次年開始,由吉林市第五中學使用。
其實第一眼看去,“省政府”一張的院內(nèi)樓房已基本可以確認是后來吉林醫(yī)學院的主樓。比照上世紀八十年代舊影,樓門上方“人字形”式樣的邊飾、二樓五扇窄條窗,以及第二扇和第三扇窗上方有閣樓窗均為重要參照物。不過就此斷言也未免武斷,還是有些許細節(jié)值得說明和解釋。
對于“吉林省政府”的辦公地點,無論解放前后,通常被認定為今市政府處。吉林醫(yī)學院則為日本領事館、偽市公署、民國市政府、新中國市政府先后使用。查閱地方史料,吉林醫(yī)學院的幾座紅磚樓確實曾在解放前夕被用作“省政府”。在一張刊印于1948年年初時的地圖中,吉林醫(yī)學院所在地就被標注為“省政府”,而如今市政府處則被標注為建設廳和教育廳。帶有水印的這張“省政府”大門,從門崗衣著上看,很有可能拍攝于1946年或1947年的夏天,此時這里確為“省政府”。
另外,根據(jù)流傳至今的日偽時期老照片可知,1945年之前的大門為鏤空鐵藝門扇。到了解放初期“吉林市人民政府”使用時期,存世的老照片中,大門的門扇則與帶水印“省政府”照片一樣,使用的是木制門扇。由此可以粗判,大門門扇是在解放前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被更換。
綜上所述,帶水印的“省政府”老照片為后來的吉林醫(yī)學院舊址,并非吉林市第五中學。
![]()
![]()
![]()
![]()
![]()
本文為優(yōu)雅的胡子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自媒體轉(zhuǎn)載,請與作者聯(lián)系
特別鳴謝網(wǎng)友“紅旗兒女”、賈大為(易林學館)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