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重慶云陽愛里養老黨支部的新、老黨員手捧素菊,踏上云陽縣烈士陵園的青石階。當蒼蒼白發掠過鐫刻著徐述堯、張甫成、徐貴等841位烈士姓名的英名墻,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在松柏間悄然流淌。
![]()
△愛里養老黨員們在烈士碑前合影
![]()
△老黨員們在紀念碑前為烈士默哀
上午9時,哀樂低徊的紀念碑廣場上,10余名祭掃者肅立成列。隊伍前排,年逾八旬歲的老黨員聶代田拄著拐杖,三次試圖挺直佝僂的脊背;后方,青年黨員攙扶著腰部受傷的老兵朱思章,還整理著軍功章。
默哀時,山風卷起泛黃的梧桐葉,掠過刻著"李有仙——上甘嶺戰役單兵殲敵百余人"的銘文。老黨員胡萬林凝視著對在對抗美援朝中犧牲的張甫成烈士紀念碑,淚水打濕了手中的白菊——這位20多歲的戰士,正是他素未謀面的遠房小叔。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英名前,85歲的楊志貴老人掏出老花鏡,用繡著紅五星的手帕,一點點拭去大理石碑上的灰塵。"小徐啊,當年你給我包扎的傷口早好了……"老人絮絮低語。
![]()
△老黨員在烈士墓前獻花
![]()
△黨員們在聆聽烈士的感人故事
![]()
△年輕黨員擦拭烈士墓
黨員們在祭掃中觸摸到震撼的歷史細節:《紅巖》"瘋老頭"華子良的原型陳作儀烈士碑前,擺放著帶鐵鏈的仿真腳鐐;汪周瓊烈士遺照下方,11枚彈片標本拼成綻放的木棉花。青年黨員何元將手機屏保換成徐述堯烈士畫像——這位19歲的上海學聯領袖,1933年在雨花臺就義前高喊:"真理的紅星必將照亮中國!"
![]()
△黨員們在觀看烈士的英名墻
13名客籍烈士墓前的云陽紅橘引人注目。"這是當年幸存老兵定下的規矩。"陵園管理員輕拭眼角,"烈士犧牲時平均21歲,該嘗嘗今天祖國的甘甜。"95后黨員崔容發現,每顆紅橘都帶著手寫卡片:"戰友,家鄉的橘子比罐頭甜。"
"擦拭的不是陵墓,是永不褪色的信仰。"黨支部書記劉英智感慨萬千,他對年輕團隊說,"從前覺得紀念碑是歷史的句號,今天才懂,它們是永不停歇的驚嘆號。"
山風送來江輪悠揚的汽笛,仿佛841位英靈在與生者唱和。當銀發與青春共同俯身獻菊,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給出了新時代的答案:最深的緬懷,是讓歷史見證者被歲月景仰有加;最好的傳承,是把紅色基因注入"夕陽事業"。( 王露 、黃舟、安宗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