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揭陽萬竹園門口的一尊哪吒雕塑因造型問題引發網友熱議。這尊雕塑以“魔童降世”為靈感,但面部比例失調、表情詭異,被網友吐槽“太丑”“像機器人”,甚至被稱為“史上最丑哪吒”。3月18日,萬竹園工作人員回應稱,雕塑確實存在失誤,面部不好看,目前正在進行重塑。從網傳視頻可見,原本雕塑的面部已被拆除,專業團隊正用新的材料重新塑造哪吒的臉龐。此次事件反映出公共藝術在創作時需充分考慮大眾的審美需求與文化認知。有網友調侃“這哪吒怕是要成網紅了”,也有人期待重塑后的哪吒能符合大眾心中的形象。
![]()
同時,該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公共藝術如何平衡創意和大眾審美的討論。
公共藝術作為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本質上是與公眾對話的媒介,其核心在于“交往理性”。藝術若脫離公共情感基礎,便可能淪為自說自話的符號。哪吒作為傳統文化中“逆天改命”的符號,承載著集體記憶與文化想象。此次爭議雕塑的問題,恰在于創作者過分追求視覺奇觀,卻割裂了形象原有的情感聯結。反觀電影《哪吒》的成功,正是通過現代審美重構角色,同時保留了神話故事的精神內核,證明了創新與傳統并非對立。
本次事件中,園方的快速糾偏值得肯定,但更需反思公共藝術決策機制。公共藝術應建立公眾參與的評估體系,部分城市已嘗試將作品方案公示并征集民意,或引入“專業評審+大眾評審”的雙軌制,這些經驗值得借鑒。藝術創作固然需要個性表達,但當作品進入公共空間,就需承擔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
重塑后的哪吒能否重獲認可尚未可知,但這場討論已為公共藝術發展提供了寶貴鏡鑒:唯有在創新突破與情感共鳴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藝術真正“公共化”!
你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