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如
老農民真的是太苦了,國家的原始積累是通過老農民完成的,他們以低價甚至無償的糧食拱養著國人的飯碗。
糧食打下來了,一等糧食給國家,二等糧食給集體,三等糧食給農民自己吃,他們吃的是最差的糧食。
三等糧食是什么概念?不太干的、有雜質的、癟殼的,出糧率非常低。
300斤毛糧,帶殼的,要是你去了殼,能出200多斤能吃的米就不錯了!
現在雖然農民不再交“公糧”了,但他們還在為國家發展做貢獻。
以前糧食價格很低,20年前小麥才0.7元一斤,到2022年也才漲到1.3元一斤。農民們把自己的土地貢獻出來,但得到的補償卻很少。
到現在,農民還在奉獻。
他們在工業和城市化過程中,當“農民工”,干那些又臟又累又苦的活兒,把體力都耗光了。
雖然現在農民生活水平比過去改善多了,但是跟城里人相比差的還是很大!
老農民仍掙扎在社會最底層,仍是收入最低的弱勢群體。這是我們的國家需要關注到的。
事實上,大部分農民只是解決了穿衣吃飯問題,一飯一菜甚至一咸菜是他們的常規食譜,一身廉價工作服幾乎是他們全年的穿搭,城郊三公里的愜意、資源優勢村落的富足,僅僅是百萬自然村中的少數。
他們基本上沒什么保障。現在有些農民不想交“新農合”,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看病報銷的好處,而是交了實在心疼。
比如一家三口,一年要交1000多元,這可是種一季莊稼的收入。
交了醫保,就沒錢買農用物資,也沒錢給孩子交學費。
那些60、7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一輩子都在為國家做貢獻,現在老了,每個月才100多元的養老金,這點錢能干什么?
對此,網友們表示:
交公糧不合格時,都得拉回來,再曬干,再去交。
在我小時候,到每個月的固定時間,供銷社人員挑著擔來收雞蛋,農民按人頭計算每月要上繳供銷社雞蛋,鴨蛋,年終還要上繳雞鴨,錢雖說是給的,2分錢一個雞蛋,就是成本家,我生病要吃個雞蛋,媽媽舍不得煮,因為養的雞,鴨不爭氣下蛋率低,完不成任務,還要向鄰居借,那些,雞,鴨,魚都是上繳國家供應城里人吃的!
支持農民六十歲周歲以上,有養老醫療保障,退休工資最少一千元,醫療全民制
現在的財富分派確實太不合理,有的人每個月一萬多,而貧下中農每月只有一百多,就等于往活人眼里揉沙子,明欺負人。
中國最苦的就是農民,我從人就交公糧,下著雨披一個破衣服,把一塊塑料布蓋上公糧。
我是60后農民出身女,打小幫父親拉一滾車送過公糧,姊妹七個吃苦茭麥,紅薯絲曬干做粑粑、餅、砣子。白米飯才過生日的時候才有一碗純飯吃,那個年代農民真苦!
40、50、60后老農民應該享受公平待遇!
我是66年生的人,農民借糧吃,打欠條借生產隊糧吃,是常事
吃著公糧的退休金是1萬多,交著公糧的退休金是100多,公平嗎?
隨著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民這個職業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其中一部分農民可能將失去土地,不得不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農業企業。
這樣一來,年紀大的農民,靠每年幾百元的土地流轉費,生活肯定不夠花。
對于那些還在種地的小農戶,怎么跟現代農業接軌是個大問題。現代農業有資本、有政策支持,小農戶很難競爭得過。
而且,農民的迷茫不止是土地問題。
現在城里失業的人也多,農民沒了土地又沒啥保障,更害怕找不到工作。
每年上千萬大學生都為找工作發愁,這些“農民工”以后該怎么辦呢?
而且,90后、00后的農民子女,既不會種地,又在城里落不下腳,可能會成為“回不去村、融不進城”的尷尬群體。
建議不僅要推動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和城鎮化,更要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
關鍵在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同時反哺“三農”,通過全社會的力量幫助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