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評選入圍名單的專家小組
享譽盛譽的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公布了2024年的30名決賽入圍者名單,展示了一件件技藝精湛的作品,涵蓋陶瓷、玻璃、紡織品和金屬。
今年的入圍作品主要關注發現的天然材料,許多作品在主題和實質上都頌揚了自然世界的美麗。Heechan Kim的作品“#16”突破了木工的界限,一件由彎曲的白蠟木條和銅線縫制而成的華麗雕塑。Eunmi Chun 優雅的“青鳥之翼”采用了更肉欲的方式,由干燥和切割的牛小腸制作,偽裝成藍色羽毛。
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旨在表彰和支持創造出具有卓越審美價值藝術品的(年齡18 歲以上)國際巨匠。
羅意威基金會甄選那些重新詮釋現有知識的作品,它們與當今時代息息相關,同時反映其制作者的個人語言和獨特的手工。旨在強調工藝對當今時代文化的持續貢獻。
這 30 件入圍作品都將亮相今年春天在巴黎舉辦的 2024 年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展覽。
![]()
2023 年羅意威手工藝大獎獲得者-稻崎惠理子《Metanoia》
由來自設計、建筑、新聞、評論和博物館策展界的 13 名領軍人物組成的評審團將從入圍名單中選出 2024 年工藝獎得主。獲勝者的獎金為 50,000 歐元現金,公告將于 2024 年春季公布。
2024 年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評審團: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Deyan Sudjic、2023 年羅意威手工藝大獎獲得者 稻崎惠理子、羅意威創意總監 喬納森?安德森、日本民藝館館長 深澤直人等。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下這30件入圍藝術品吧:
01
刺狀突起的動態圖騰陶瓷
![]()
![]()
這種真人大小的圖騰陶瓷讓人聯想到植物和動物的形態。該作品由耐火粘土制作的五個構件組合而成,整體形態蜿蜒、扭曲、折疊,極具動感。
作品表面覆蓋著數千個微小的刺狀突起,進一步賦予其不規則的特質。作品在窯中燒制形成均勻的表面后,再涂上丙烯酸涂料。這種單色飾面讓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光影效果,展現了其精妙的紋理表面。
![]()
02
紙的陶瓷假象
![]()
![]()
從靜物畫中汲取靈感,作為日常生活的隱喻,微型器皿構成了這三件雕塑戒指的基礎。每件器皿的胎體均由紙制成,表面用碎蛋殼的微小碎片做了各種不同的處理,按壓后形成釉面開裂的假象,并鑲嵌貝殼來增加虹彩般的光澤。
將器皿安裝到鏤空的木塊上之前,施以多層礦物顏料以產生不同的色彩變化。木塊的表面也使用這些材料和工藝進行處理。戒指采用腰果漆(一種取自腰果樹的漆)制作飾面,打磨后形成光滑的表面。
![]()
03
編織的輪胎織物
![]()
![]()
這件編織作品利用輪胎內胎、廢舊金屬和金屬絲等回收材料制作而成。橡膠經過清洗后,被切割成細條,編織成錯綜復雜的圖形;然后層層疊加,塑造出致密的三維浮雕般的造型。
這一制作過程借鑒了傳統的籃子制作工藝,體現了那些維持剛果日常生活運轉的體力勞動者們;而材料(尤其是橡膠)的再生和再利用則突出了經濟剝削和環境退化的問題。
![]()
04
98個空心磚塊的咖啡桌
![]()
![]()
這款咖啡桌由九十八塊空心磚塊拼接而成,功能性與易碎性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磚塊未用膠水固定,每塊都可以單獨從結構中取出。
這些磚塊由陶瓷注漿成型,并用天目釉燒制而成,深沉柔和的色調之外,卻有著一絲俏皮感。用于澆鑄磚塊的石膏模具上打了兩個孔,以便用銷釘固定。咖啡桌面放置在五塊更為堅固的陶瓷磚塊上,這些磚塊采用泥片成型的工藝制作,且增加了內壁以提高其牢固性。
![]()
05
紙?巖石?
![]()
![]()
層層疊疊的薄紙被壓縮在一起,制作成一個系列三件紙雕塑。每件紙塊上都有著精心壓印的鋸齒,每層紙上都刻有細小的凹痕,并仔細涂上染料。
然后對每件紙塊雕塑進行反復打磨,呈現出平緩漸變的效果,讓人不禁聯想到巖石的紋理,而這正是時間流逝的標志。作品創作中的不斷重復和冥想的過程印證了東方哲學中謙遜的概念。
![]()
06
不可思議的牛小腸翅膀
![]()
![]()
這條羽毛形態的項鏈完全由牛小腸制成,采用了藝術家獨有的創新工藝。
將牛小腸放在木板上干燥、并染成深淺不一的藍色,形成類似羊皮紙的材料后,將其切割成羽毛的形狀,最后再小心翼翼地縫合成項鏈。這件作品探討了偽裝、投射及呈現假定身份的概念。
![]()
07
守護精神的護身符
![]()
![]()
在西非,護身符通常被稱為 gris-gris。作品所呈現的一系列 gris-gris(護身符)其實是由壓縮紙板制成的紙塊。每個紙塊都被報紙包裹著,以紀念藝術家從事印刷工作的父親。
這些大小不一的gris-gris(護身符)用棉線拼裝成格子結構,仿若一塊拼接掛毯。作品上還有些許貝殼點綴其間,其中一些貝殼被紅線纏繞。藝術家強調作品的精神維度,隱喻了對多樣性與和諧性的不懈追求。
![]()
08
不再四處流動的陶瓷
![]()
![]()
這件陶瓷作品展示了精湛的陶土工藝,是對構圖和平衡的研究。白色粗陶土泥片被巧妙地塑造在一起,創造出有著獨特陶瓷語言的多面器皿。
器皿的每個平面似乎都朝著不同的方向在運動,通過施以多層彩色泥漿和氧化物,在作品表面形成漸變,進一步增強了這種動態的效果。作品經過多次燒制,表面的起伏與色彩光影相結合,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09
帶刺的編織罐
![]()
![]()
這款精致的幾何形罐子尺寸宏大,重新詮釋了佤巴納基民族祖傳的編織工藝,創造出獨特的現代形式。
甜草和褐色白蠟木都是緬因州本地的材料,藝術家采集來后,分割成細條,再編織成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有蓋籃子。用染料對部分細條進行著色,實現了圖形化的表面圖案。作品還采用了復雜的多層豪豬編織工藝,形成了帶尖刺的突出部分。
![]()
10
寶石,其實還可以這樣鑲嵌
![]()
![]()
這套作品由五枚現代戒指組成,主體皆為金銀打造,顛覆了傳統寶石鑲嵌方法的創新工藝。采用失蠟鑄造工藝制作戒指形狀的過程中,在蠟模內加入寶石。
鑄造過程完成后,這些合成寶石,包括實驗室制作的仿藍寶石和仿紅寶石,被重新插入孔中并固定到位。這些戒指呈現出意想不到的自發形態,在許多戒指上,寶石不是傳統地固定在戒指頂部,而是貫穿戒指,非常耀眼。
![]()
11
鋸齒狀邊緣的空心環形雕塑
![]()
![]()
青銅板被切割成數個單塊板塊,通過TIG氬弧焊接工藝焊接在一起,形成具有高浮雕鋸齒狀邊緣的空心環形雕塑。這種工藝的靈感來自于藝術家在汽車制造和設計領域的背景。
在創作時,藝術家沒有事先繪制草圖或圖紙,而是憑直覺決定每塊對立面板的角度,由此產生的起伏邊緣賦予作品一種不斷運動的感覺。作品的鋸齒狀邊緣象征著世界各地流離失所的人們所面臨的敵意,底座只有部分可以接觸到作品放置的表面,讓微小的光線穿流而過。
![]()
12
致敬卡多族祖先
![]()
![]()
這件具有紀念意義的陶瓷作品向藝術家的卡多族祖先和祖傳工藝致敬。黑巧克力色陶土象征著卡多族的故鄉,他們在那里采集陶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該作品融合了卡多族的陶瓷傳統和工作室陶瓷工藝,采用泥條盤筑的工藝進行創作,在這種大型尺寸的作品上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制作手法。作品中有六個頭像,每面三個,一面施奶油色釉,另一面施紅色釉,意指俄克拉荷馬州的土壤和其他重要的原住民問題,例如原住民婦女被謀殺等。
在作品的表面,可以看到藝術家雙手留下的富有表現力的印記,最后以對比鮮明的黑色和紅色手勢印記結束,這些印記參考了陶器、紋身和其他文化物品中使用的卡多族符號。
![]()
13
竹編織碰撞大漆工藝
![]()
![]()
該作品將竹編與大漆工藝相結合,同時展現了兩種極少結合的精湛工藝。該作品整體結構采用六邊形編法,創造出石頭的形狀。
局部裱麻布,髹紅色大漆,后仔細打磨以形成光亮的表面。而一些形態各異的竹編部分則不加處理,營造出不同材料之間的張力,讓堅固性與輕盈感亦形成鮮明對比。該作品規模宏大,其形狀讓人聯想到文人石,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相呼應。
![]()
14
自由地纏繞
![]()
![]()
這件橙色紡織作品有著對比鮮明的奶油色面,藝術家采用了三種不同的編織方式:盤繞,用來一圈一圈地編織作品;纏繞,則作為一種編織工藝;而繩結則為纏繞提供了結構,運用打蠟亞麻線創作而成。
這種精密復雜的結構完全由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具有無固定形態的流體形式,可自行卷曲和折疊。
![]()
15
金屬海膽
![]()
![]()
鍍鋅鐵絲被巧妙地塑造成叉骨狀,浸入樹脂后,再將其逐一焊接到網格上,精心制作出這件葫蘆形的作品,其靈感來源于海膽。
作品用噴槍處理成黑色,點綴著精致的金箔斑點,最后用樹脂封層以增添光澤,讓人聯想到露珠或包裹在琥珀中的昆蟲化石。
![]()
16
未成型輪廓
![]()
![]()
將石膏倒在陶土和玻璃床上,在重力的作用下,液體石膏沉積到輪廓上,形成一個凸型盤。硬化后的石膏表面用亞麻布加固,髹多層紅色大漆,最后打磨光滑并施以透明漆。表面斑駁的色彩變化與大漆的不同厚度相呼應。
![]()
17
軟綿綿的彎曲木團子
![]()
![]()
這件雕塑展示了藝術家對材料的精湛控制,也是藝術家熱切創作新形式的結果。作品采用了造船業中最為常見的傳統木材彎曲工藝,將刨薄的白蠟木條在水中浸泡后用熱熨斗塑形,打磨后用細銅絲縫合在一起。
造型的演變完全由藝術家的直覺引導,最終成就了這樣一件獨特的有機結構作品:整體圓潤光滑,多個通道皆可流向較大的中心空間。
![]()
18
不尋常的‘沉重感’玻璃
![]()
![]()
四十塊大小、形狀和顏色各異的玻璃放置在釘床上,組成一座房屋的結構。
這些玻璃采用技術難度極高的窯爐澆鑄工藝制作而成,經過多次手工漆面處理,改變了玻璃的透明度,在明暗之間創造出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這種不同尋常的表面處理也讓玻璃具有沉重的質感,仿佛是一塊堅固的實心物體。
![]()
19
自然流動的木貝殼
![]()
![]()
這件作品綜合運用了多種木工工藝,采用了大貝殼的形狀,是對女性形態的微妙致意。
藝術家采用了古老的“箍桶”工藝將膠合板進行彎曲,這種膠合板是通過真空壓制系統將五層木板粘合而成。該作品將木材推向物理極限,并巧妙地使其以違背自然紋理的方式彎曲。作品最后經過打磨,并涂上凝膠清漆,形成光滑的表面。
![]()
20
種子陶瓷
![]()
![]()
這件體積龐大的雙層器皿采用了古老的泥條盤筑工藝,慢慢制作出來。作品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但又不失輕盈和優雅。
將白色泥漿噴在作品表面上,然后將器皿在 1250°C 的溫度下燒制。泥漿的收縮率比下面的裸陶土更高,導致作品在燒制過程中出現裂縫。隨后用黑色釉料浸泡裂縫處,然后再次燒制,使器皿表面巧妙地銜接起來。
![]()
21
氣泡的色彩漩渦
![]()
![]()
這件有機造型的作品創新性地結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玻璃工藝。彩色玻璃絲就被小心地包裹在透明玻璃制成的大氣泡中。
初始外殼制作完成后,使用玻璃吹制工藝,將更多的熱玻璃附著到外殼表面,當每個球體隨空氣膨脹時,作品就轉變成了一簇玻璃氣泡。由此產生的結構極具光學吸引力,它就像一個透鏡,使內部的玻璃絲扭曲變形,從而形成一個色彩漩渦。
![]()
22
皇家的毛衣
![]()
![]()
這幅陶瓷掛毯由數以千計的手工制作陶土棕櫚殼組成,這些棕櫚殼用銅絲編織在一起,宛如阿克維特布、阿蘇奧克布或者肯特布那樣的奢華西非紡織品。
每個陶土棕櫚殼都經過素燒,然后有選擇性地浸入灰釉中,最后再鑲嵌上從回收碎瓶子中提取的玻璃。鑲嵌上玻璃后,這些陶土棕櫚殼就像歷史上被用作奴隸交易的珠子代幣,而現在在西非大部分地區卻將其視為具有聲望和地位的物品。
![]()
23
大蘑菇的桌子
![]()
![]()
這張桌子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形態,造型讓人聯想到蘑菇的形狀。它是平行線材(PSL)材質,這種材料由回收和壓縮的木條制成。
該材料經過精心制作,質地致密,外觀類似于石頭。作品本身受到青銅和鐵器時代的支石墓的啟發,這些石墓在包括韓國在內的全球多處都有發現。作品表面噴涂了一層透明的珠光和綠色顏料,這種半透明的飾面處理讓木材的紋理得以顯現出來,讓人聯想到精致的苔蘚。
![]()
24
茅草的立體畫卷
![]()
![]()
茅草屋頂在建筑中的應用已有千年歷史,而藝術家將這種工藝重新用于藝術表現。該作品由茅草制作大師創作,詩意地喚起了風吹過稻田、吹散晨霧的記憶。
精挑細選的稻草鋪在木板上,其間夾雜著纖細的日本蒲葦;然后用大號茅草剪以一定角度對其進行切割和修整,傾斜的視角增添了作品的柔和動感。
![]()
25
紙的起伏山巒
![]()
![]()
這種有機延展結構由牛皮紙制成,牛皮紙經過甲基纖維素和樹脂的特殊處理,具有柔韌性和抗壓性,并使用墨水和丙烯酸顏料染色。
紙張經過折疊和揉皺,在表面形成可拉伸的漸變峰,將二維形式蛻變成體積感十足的三維形態。融入了偶然性和直覺元素,作品可以演變為無限多種的形式。這件作品將概念的簡單性與結構的復雜性進行對比,探索時間、運動和變化。
![]()
26
廢棄泡沫床墊捆綁出的柱形雕塑
![]()
![]()
這件作品采用紡織品和室內裝飾的雕塑工藝來探索柱形結構的意義。柱形結構在不同文化的建筑傳統中以不同的面貌反復出現。
而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用廢棄的泡沫床墊制作了一個柱形圖騰。這些床墊被切割成片狀,并用工藝復雜的手工編織法式亞麻布包裹,制作成八十二塊小墊子。將墊子堆疊在一起,用紗線捆綁。通過改變每個線結的張力,可以控制泡沫的壓縮程度。
![]()
27
雪松樹皮的起伏潮汐
![]()
![]()
這件不對稱的雕塑般的籃子由手工收集的雪松樹皮制成,探索了凸面與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
藝術家在制作這件大尺寸的籃子時使用了薄夾板,整個制作過程不僅極其耗時,而且需要藝術家全程利用直覺和精確度來調節作品的張力。堅硬的黑藤條與柔軟的西部紅雪松隨意穿插,由此產生的貫穿表面的起伏細節與潮汐圖案相呼應。
![]()
28
‘脆弱’銅的火星表面
![]()
![]()
這件作品采用了創新工藝,打破了人們對金屬特性和行為的固有印象。基于熱噴涂這一工業涂層工藝,藝術家創造了全新的工藝技術:雖然熔化的銅在液態下幾乎是不可控的,但藝術家將它噴涂在半球形的模具上,形成具有較大外緣的作品,而且部分作品利用熱能進行了選擇性氧化。
冷卻過程中形成的裂痕不僅讓作品在外形上更像行星,并賦予了作品一絲脆弱性,與社會和環境的崩塌產生了更廣泛敘事關聯。
![]()
29
3D打印的‘珠寶’系列
![]()
![]()
這個系列采用 3D 打印塑料來打造千變萬化的珠寶。每件作品都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制作而成,并涂抹橙色、黃色和綠色的丙烯酸顏料,模擬被日光風化和漂白的舊物外觀。
盡管這些作品是用非貴重材料制成,但通過手工組裝、成型和表面處理,看上去像是排列成同心圓的琢面和未切割的寶石。
![]()
30
樸質的編織盒
![]()
![]()
韓國傳統的稻草編織和褶裥工藝在皮革上得到了重新詮釋,創造出這件優雅的盒子,在復雜的交錯紋理中形成粗糙與光滑的強烈對比。柔軟的植鞣皮革浸泡后擰成多股,精心編織成繁復的底座和蓋子,具有經典氣質。
作品強調和諧的重要性,體現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尋求內心平衡和以內心為中心的態度。雖然每股皮繩都很脆弱,但編織在一起后卻變得堅固而有韌性。褶皺和不均勻的紋理通常被視為瑕疵,而在這件作品中卻被視為皮革天然來源的證明。
![]()
歷屆獲獎作品
![]()
主編:立風
日本九州大學產品創新專業碩士畢業,專注產品創新,設計作品榮獲紅點、A Design、日本設計學會大賞、金點獎等大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