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
歷史文化村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傳統文化,是展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窗口。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歷史文化村落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保護歷史文化村落不僅是為了保存它們的建筑和景觀,更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保護歷史文化村落,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長安縣簡介
![]()
名稱來歷:秦始皇時在其弟長安君封地設長安鄉,始得長安名。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長安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由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長安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西安市區南側。從東、南、西三面拱圍西安。地勢為東原、南山、西部川。總面積1583平方千米,人口1220880人,城區距西安市鐘樓8.7千米。
歷史沿革:長安歷史悠久。周、秦、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王朝先后在長安建都。故有“長安自古帝王都”之謂,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傳統文化。
1949年5月20日,長安解放,6月3日,長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駐西安市大慈恩寺,6月6日縣委、縣政府機關由西安市大慈恩寺遷往韋曲鎮。2002年1月長安縣鄉鎮撤并,將全縣44個鄉鎮撤并為25個鄉鎮。2002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2002年9月16日召開成立大會。至2012年1月,全區共設25個街道辦事處。
文化藝術:何家營鼓樂,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和斗門牛郎織女故事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曲城隍廟祭祀和廟會、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爺、長安道情、灃峪口老油坊傳統榨油技術、杜曲寺坡村添碟子、郭杜倉頡造字傳說,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韋曲鎮簡介
![]()
名稱來歷:因韋曲俗稱“余曲”,最早得名于西漢。唐代韋姓舉行祓禊盛會,居于今韋曲西村漕水(今氵皂河)旁,曲水流飲,相聚為樂,故名韋曲。
地理位置:地處西安市南部,長安區北部,東接大兆街道,南畔杜曲街道,西南與王曲街道相連,西連郭杜街道,北臨雁塔區,
歷史沿革:明代時為咸寧縣南鄉韋曲里,清設韋曲鎮,民國先后設韋曲區、鎮、鄉、聯保。1949年5月20日起先后設韋曲區(轄10鄉)、韋曲鄉。1984年設建制鎮。2003年5月設立街道辦事處。2018年末轄23個村委會,49個居委會。
文化藝術: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有社火芯子、踩高蹺、獅子舞和迎春鑼鼓等。
名勝古跡:明秦藩王13陵、楊虎城將軍陵園、佛教華嚴宗祖庭——華嚴寺、杜公祠、隋建清涼寺、唐建牛頭寺、海蓮寺;旅游景點有何將軍山林、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先生之墓、臺灣連戰祖母沈太夫人墓園等。
杜曲鎮簡介
![]()
名稱來歷:因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漢宣帝時丞相杜春奉旨遷居上林苑潏河旁,當時杜氏家族及杜姓人時興三月上巳日行祓禊盛會,親友相聚,曲水流飲,故取名杜曲。
地理位置:地處長安區東南7千米的樊川中部。西鄰韋曲街道,東鄰太乙街道,北接大兆街道,南連王莽街道。
歷史沿革:明代為杜陽里,曾設杜曲鎮,清設杜曲倉,民國分別為杜曲倉、鄉、鎮和區。建國后1949年設杜曲鄉,1958年改為杜曲公社,1984年再次改稱杜曲鄉,1985年設立杜曲鎮,2007年,設立杜曲街道。2018年末轄14個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
文化藝術:寺坡村的“添碟子”是長安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源于清末。1982年后,寺坡村建添碟子展覽館,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勝古跡:興教寺又名“護國興教寺”,位于樊川少陵原畔,是唐代僧人玄奘法師遺骨安葬處。
太乙鎮簡介
![]()
地名來歷:因位于終南山太峪口,漢武帝時祭祀太乙神建太乙宮于此而故名。
地理位置:太乙宮地處長安區南部秦嶺北麓,東臨王莽街道,南鄰商洛市柞水縣,西接五臺街道,北接杜曲街道。
歷史沿革:清代屬杜曲倉。民國屬杜曲鄉。1949年建國后為杜曲區太乙鄉,1957年杜曲公社太乙宮管區,1961年調整為太乙宮人民公社,1972年恢復原名,1974年設太乙宮鎮。2003年5月設立太乙宮街道。2018年末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
名勝景區:境內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翠華山,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曲鎮簡介
![]()
名稱來歷:王曲為長安城南“五曲”之一,是漢唐以來著名的風景游覽區,歷代名鎮。據記載,漢武帝擴建上林苑,并在此處修建一渠,名為“王渠”。因曲水環繞、王業必爭而得名,簡稱王曲。
地理位置:地處長安區中部,東鄰杜曲街道,西接黃良街道、子午街道,北連韋曲街道、郭杜街道,南依五臺街道、太乙宮街道。
歷史沿革:清代,王曲歸杜曲倉管轄,民國歷為鄉、鎮、區、聯保。解放前夕為王曲鄉,1949年設立王曲區王曲鄉,1956年王曲鄉劃歸子午區,1958年成立王曲公社,1972年恢復原名,1984年設王曲鎮,2008年5月設立王曲街道。2018年末轄11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
名勝古跡:常寧宮、柳青墓園、柳青故居、太師洞、馬場民俗館,張學良將軍公館。
引鎮簡介
![]()
名稱來歷:明代引鎮屬西安右衛轄地,統領尹姓,稱尹家衛,后諧音引駕回,引鎮故此得名。
地理位置:引鎮地處長安東部,北瞰西安城區,東與藍田毗鄰,南與商洛市柞水縣接壤。
歷史沿革:后秦皇初元年(394年)于今引鎮設北山縣,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撤銷。唐代設莎城鎮,宋代一度谷口鎮移此。明代設常德里,得名尹家衛。清代初設尹家衛倉,諧音稱引駕回。民國分別為引駕回倉、區、鄉。1940年設引鎮鄉,新中國成立后設引鎮區。1950年改名為引駕回鄉,1958年建引設公社,1966年成立了引鎮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設引鎮。2003年設立引鎮街道。至2018年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名勝景點:嘉午臺,人稱"小華山"。隋唐時為佛教圣地。主要景點有新庵寺、老虎口、破山石、喇嘛洞、回心石、朝天梯、興慶寺、南天門、龍口等勝跡30余處。
子午鎮簡介
![]()
名稱來歷:據記載,秦惠文王北開子道通陜北,南開午道通蜀漢,合稱子午道,子午因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地處長安區正南秦嶺北麓,東與五臺、王曲街道為鄰,南靠灤鎮、五臺街道、西與灤鎮街道接壤,北與黃良街道相連。
歷史沿革:宋《長安志》載,“子午鎮于景祐二年(1035年)置”,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正式設集,屬華林鄉子午里。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子午鎮設長安縣南承府衙門,清雍正年間改為子午廒,民國時先后設立過子午廒、區、鎮和聯保機構。建國后,1949年改為子午區下轄子午鄉,1950年設子午市,1953年復改為子午鄉,1958年子午區改為子午秦嶺人民公社,1984年建為鎮,2003年5月設立子午街道。至2018年轄1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名勝古跡:有金仙觀,曾為中、日、韓道教文化交流基地。百塔寺,至相寺。雙柏后稷石雕頭像。重要事件:解放長安的小五臺戰斗。
鳴犢鎮簡介
![]()
名稱來歷:因西漢武帝到城南游獵,眼看天色已晚竟一無所獲,走到了一個塬坡地帶,忽然聽見有牛犢鳴叫之聲,策馬趕去。發現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泉聲汩汩,很多膘肥體壯的動物在此飲水,牛犢撒歡鳴叫,武帝大喜。最后不但獵獲了許多動物,還發現了一處甘甜可口的泉水,此后這個地方就叫鳴犢。
地理位置:地處長安區東北部,東鄰砲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鎮街道和藍田縣,西連大兆街道,北接灞橋區。
歷史沿革:北宋、元、明記為鳴犢鎮,清設鳴犢倉,民國曾設鳴犢區、鎮、鄉、聯保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設鳴犢區鳴犢鎮。1951年為鳴犢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3月將馬興鄉并入,2008年5月撤鎮設立鳴犢街道。至2018年末轄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名勝古跡:有嘴頭、沈家村等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將軍廟、二圣宮等。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