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碧水環繞。
走進丹江口市習家店鎮五龍池村,連片的煙田與金黃的油菜花交織如畫,整齊的晾房與現代化的育苗大棚錯落有致。
這片昔日被稱為“山區薄弱村”的土地,如今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一切的轉變,源于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精準施放的“輪”“套”“掘”三副發展錦囊。
生態增收雙循環 “輪”出金色希望
![]()
五龍池村煙葉-油菜輪作基地。王曉娜攝
“煙田輪作是保障煙葉質量的生命線,更是激活土地潛力的金鑰匙。”均州煙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方波介紹。在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的推動下,一套以土地流轉和統一管理為基礎的輪作體系高效運轉,充分利用雪茄煙地換茬期,規模化發展臘菜、玉米、油菜等產業。
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敏銳捕捉到五龍池村海拔、溫差、土壤的獨特稟賦,創新提出“煙葉+油菜”雙輪驅動的“雙色產業”藍圖——春日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秋季的煙葉保障收益,形成“春賞花、秋收煙”的時空互補與“煙油肥田”的生態循環。
為打消群眾顧慮,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鄉村振興工作隊說服村支書帶頭示范,組織村民外出觀摩“算明白賬”,牽頭成立合作社,建立“科技+人才+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吸納126戶村民攜手共進。在村支書的協調下,“煙葉+非煙”雙訂單模式全面推行,并為輪作農產品搭建穩定銷售渠道,徹底消除了煙農的后顧之憂。
“我們通過‘煙葉+’輪作建立了科學機制。”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主要負責人范敬修表示,“這不僅盤活了資源,鼓足了村民的‘錢袋子’,更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產業根基。”數據顯示,通過推廣煙糧、煙油等輪作復種模式,煙農多元增收達650萬元。
科技賦能一地多收 “套”出綠色財富
![]()
習家店鎮煙葉-紅薯套作現場。王曉娜攝
在穩固雪茄煙葉支柱產業的同時,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產生更大效益?余相林帶領工作隊將答案寫在了田野上。
“我們利用丹江口的自然優勢,重點推廣煙薯套種,深化‘煙油輪作’。”習家店煙葉站站長趙家興說。在煙田壟間套種紅薯,不僅能固氮養地,更能實現“一地多產、一田多收”。
科技支撐為此提供了強力保障。
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投入110萬元推廣生物防控1.2萬畝,減少農藥使用500公斤;制定37項技術標準,推行GAP管理;搭建物聯網智能調度中心,實現生產全環節智能監控;投入100萬元配置97臺套設備提升機械化水平。此外,與中國農科院合作提升套種效益,物資代購代銷覆蓋1.33萬畝,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今年在煙草的指導下搞煙薯套種,除了煙葉,光紅薯每畝就能多掙一兩千元!”習家店鎮小茯苓村煙農楊有德笑著說。
五龍池村的“雙色產業”更是成效顯著,全村煙葉種植520畝,產值780萬元,帶動112戶戶均增收2.3萬元。
“掘”出多元動能 盤活資源煥發新生
創新的火花在資源盤活中迸發。
“誰能想到,育苗大棚閑時能種香菇,撂荒地能變‘花海’和‘金葉田’?”五龍池村書記劉鵬感慨道,“是煙草帶來了‘盤活資產、多元增收’的好思路。”
![]()
煙區開展煙糧輪作。呂培軍攝
面對每年大量閑置的育苗工場和晾制工場,該局組織反復調研論證,最終決定發展香菇種植。
他們積極協調技術支持,主動對接銷售渠道,讓29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現在跟著煙草干,收完煙也不閑著,一年到頭有活干,每月能掙幾千塊!”村民方立波一邊制作菌包一邊說。
更大的資源盤活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上。
該局協調資金320萬元,硬化道路8.2公里,新建便民橋3座;爭取“煙水配套工程”,鋪設灌溉管網12公里;推進“廁所革命”,改造廁所216座。這些變化讓五龍池村獲評“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背后的支撐是強大的基礎設施投入。
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累計投入9100萬元完善晾房、管網、溝渠、機耕路等設施,組建17支專業服務隊,帶動務工增收1200萬元。
從“輪”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耕作革命,到“套”出高效集約的種植智慧,再到“掘”出閑置資源的潛在價值——在駐村第一書記呂培軍的帶領下,丹江口市煙草專賣局鄉村振興工作隊將三副“錦囊”從藍圖變為現實,有效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的五龍池村,已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山區振興的生動樣本。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佘真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