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丁紀
紅泡椒、紅美人、小米辣、長線椒、皺皮椒、青皮尖椒……走進肥東縣牌坊鄉的榮建杭椒蔬菜專業合作社,宛若步入一場小型的“辣椒博覽會”。工人們手法嫻熟地將各種辣椒分裝打包,它們即將被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
在這一片忙碌中,合作社負責人張虎笑著抓起一把精品小杭椒,“你瞧,這種杭椒大小均勻,吃起來可一點都不辣,深受江浙滬地區人們的歡迎。在杭州市場,零售價格能賣到20多塊錢一斤!”
![]()
各類品種的辣椒。人民網 丁紀攝
在肥東這片土地上,品種的“多樣性”固然精彩,但“統治力”卻是由杭椒“打下來”的。
牌坊鄉的杭椒種植面積已近萬畝,年產量約3萬噸,年產值高達3.6億元。這一規模,讓肥東成功躋身全國三大杭椒生產基地之列,意味著長三角家庭餐桌上的杭椒,很大概率就來自這里。其中,榮建合作社一家的年產量便超過全鄉總產量的一半。
而要論牌坊鄉與杭椒的結緣,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
張虎回憶起其父輩從杭州引種后,首批50畝杭椒便在市場一炮而紅,“當年在合肥菜市場,菜農說這是來自牌坊鄉的杭椒,賣得都比別人家更好。”恰是這次成功,直接推動了牌坊鄉做出從傳統糧油作物轉型到杭椒種植的戰略性調整,為今日的萬畝產業奠定了基石。
![]()
掛在枝頭的杭椒,可采摘10茬。人民網 丁紀攝
回顧發展歷程,牌坊鄉黨委書記康俊卿指出,一條以“種得好”為基礎、“賣得好”為關鍵、“融得好”為升華的三步戰略路徑清晰可見。
原產地杭州的杭椒,為何在肥東能“青出于藍”?答案就在于高效的產學研聯動上。
牌坊鄉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10余家科研機構穩定合作,共建轉化基地,成功引進并篩選出56個適宜本地的新品種。這其中,反季節栽培品種占比超過70%,此舉大幅延長了上市期,直接提升了產業效益。
自2023年起,牌坊鄉推動了一項核心舉措:對鄉內杭椒種植基地實施玻璃溫室改造。這種溫室能營造20℃左右的恒溫環境,為杭椒提供了全年生長的“最佳溫床”。再結合數字化技術對光、水、肥精準調控,牌坊杭椒的整體產量由此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實現穩定供應后,牌坊鄉開始在供應渠道上下功夫。得益于地處中部的地理優勢,肥東縣建立起發達的冷鏈物流體系,為產品高效輻射長三角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牌坊杭椒在長三角市場的占有率高達70%,其中在上海更是占據了八成份額。在渠道方面,近年來,牌坊鄉跟進時代發展,轉變思路,線下與盒馬鮮生等高端商超實現直供;線上則大力發展電商,全年線上銷售額已突破5000萬元。
萬事俱備,牌坊杭椒聲名鵲起,打造品牌刻不容緩。
目前,牌坊杭椒已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榮獲“安徽省特色農產品”“皖美農品”等多項認證,并正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此同時,成功舉辦的“中國·肥東杭椒節”更是在品牌影響力上添上了關鍵一躍。
張虎介紹道,如今品質好、產量高的牌坊杭椒,在十一月前后的銷售關鍵期,已握有長三角市場的關鍵議價權。
“這代表著我們的產業價值獲得了市場的硬核認可,意味著農民的豐收,能切實、高效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張虎說。
![]()
工人正在分揀不同品質的杭椒。人民網 丁紀攝
在成功奠定牌坊杭椒的核心競爭力后,產業發展的“下半場”悄然開啟。
牌坊鄉,一個專為杭椒產業服務的綜合性平臺——肥東杭椒服務中心,已初具雛形。建成后,當地農戶可利用該中心的標準化設備,將杭椒加工成辣椒醬、泡椒、辣椒罐頭等農特產品,走出從“賣原料”到“賣產品”的關鍵一步。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讓‘小杭椒’真正成為富民的‘大產業’!”康俊卿說。這條日益壯大的產業鏈,宛如一根“金扁擔”,一頭挑起了農民增收的希望,另一頭則挑起了鄉村繁榮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