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轉自:經濟參考報
![]()
彭曉友 作
立 冬
節氣
△習俗趣事
△節氣趣畫
△節氣養生
△藥食同源
習俗趣事:迎冬
![]()
11月7日(農歷九月十八)迎來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十九個節氣,
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不過立冬并不一定
意味著冬天的到來,
當日平均氣溫連續5日
低于10℃時,
即為氣象學上的冬季。
此時,
我國大部分北方地區
已步入冬季,
但長江流域地區在小雪節氣后
才開始進入冬季。
立冬之日,民間有祭祖、
迎冬、送寒衣等習俗,
當然最美的不過于
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讓人似乎忘記了
冬日的寒冷。

![]()
![]()
![]()
立冬養生:順勢斂藏去寒就溫
冬季節氣的養生保健原則是“養”與“藏”。冬季是一年中萬物收藏、節奏放緩的季節,人體也順應自然進入休整階段,適時進行身體的“大調休”,可以有效地保養身體,積勢儲能,為健康生活打下牢靠的基礎。
冬季節氣的養生重點,主要在“避寒保暖”“閉藏”“適補”“養精神”等方面,嚴寒的刺激會引發眾多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腰腿痛、感冒咳嗽、氣喘胃痛等,因此“避寒保暖”是冬季養生的重要任務。
國醫大師、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大寧說:“秋冬交替之時腎病多發。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身體才能適應嚴冬的氣候變化。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的侵襲。”立冬時節防寒養腎,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調適起居,堅持運動
立冬之后應“早睡晚起”,中醫倡導睡子午覺。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養腎陰,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是養腎陽。中老年人應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以護腎養腎、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
立冬養生應避寒就溫,注意衣著是否合適,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而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使寒邪易于侵入。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堅持運動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如在溫暖的上午打打太極拳或者在寧靜的午后散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科學營養,合理膳食
人們喜歡在寒冷的冬季進補,這樣往往會因為攝入較多的蛋白質和肉類食物,而加重腎臟的負擔。腎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格外小心,不可盲目進補,避免食飲不當,加重病情,應堅持“低鹽、低脂,低鉀、高鈣低磷”的飲食,選取優質低蛋白食物(如雞蛋、魚、瘦肉和牛奶等),及時補充熱量。
此外,人們在飲食營養均衡的基礎上,立冬后也適宜多食一些溫熱滋補的食物,為身體儲備能量與營養,達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要注意少吃生冷或燥熱之物,宜食溫熱或甘溫之味,如牛肉、羊肉、雞肉、芝麻、核桃、板栗、山藥、紅棗等;還可配合甘潤生津的果蔬,如冬棗、柚子、梨、花生、蘿卜、南瓜、銀耳、黑木耳等。
按照中醫理論,立冬過后,咸味宜少食,可多選苦味食物,如芹菜、萵筍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冬令進補”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不少人選擇膏方、名貴滋補品補養身體,但過度滋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尤其對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要有針對性地辨虛施補,宜清補、溫補,且適可而止。
情志暢達,寧靜致遠
張大寧認為,保持良好心態是健康養生之本。中醫學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五志傷五臟的說法。無論是哪一種情志太過,都會影響人體氣機升降、血液運行和腎中精氣的旺盛,腎精氣不足,自然加快衰老。
“一個人如果能始終保持安定清靜的狀態,心情舒暢,心境坦然,不貪欲妄想,多做一些諸如繪畫、書法、音樂、下棋、旅游等活動,陶冶情操,修性怡神,就會達到養腎護腎、防病長壽的目的。”張大寧說。
藥食同源:肉桂
![]()
![]()

![]()
文章綜合自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張伯禮院士擔任總主編的《中醫名家談節氣養生與文化》(中國健康傳媒集團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和彭曉友著《二十四節氣趣畫》(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策劃/執行:鄧婕
制作:吳雪梅
海報:孫睿澤
來源:經濟參考報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