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唐代詩人李白的《立冬》以墨色與雪光交織出冬日的初韻。千百年來,古代民間工匠的刻刀將立冬的物候景象、人文活動鐫刻成永恒的藝術篇章。從恢弘的漢畫像石到精妙的民間雕刻,立冬不僅是一個節(jié)氣,更是一種文化基因,在千年藝術長河中流淌。
立冬,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九個節(jié)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古代中國這一天會舉行盛大的“迎冬”儀式。《禮記·月令》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這一時節(jié),江南漸寒,而在北方,一些地區(qū)已開始結冰,土地逐漸封凍,自然界正式開始進入閉藏狀態(tài)。這種“藏”的哲學,不僅指導著古人的農事活動與日常生活,更深刻影響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與精神內涵。
制備冬衣是立冬時節(jié)重要的民俗活動。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館藏的塑衣式彩繪陶俑,造型多樣,或端然跽坐,或擁物侍立。
![]()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館藏的塑衣式彩繪陶俑
這些陶俑身著大襟深掩、下擺博長的三重衣。這種以曲裾交掩為特征的深衣是漢代中上層社會的常服,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禮儀和服飾規(guī)范。在過去,制作冬衣是一項家庭重任,落在女性家庭成員的肩上。《詩經·七月》有“九月授衣”,指的就是婦女在農歷九月農忙過后開始制作寒衣。
![]()
漢畫像石《農耕圖》
在漢代的畫像石與畫像磚中,立冬的意象已有了系統的視覺呈現。河南出土的漢畫像石《農耕圖》中,既有春耕夏耘的場景,也有秋收冬藏的刻畫:農人將糧食運入倉廩,婦人紡織于室內,正是立冬時節(jié)“萬物收藏”的生動寫照。山東漢畫像石中,有“窖藏圖”與“釀酒圖”,也有宰殺動物的圖案,記錄了準備冬藏的景象。
![]()
睢寧縣漢畫像石
![]()
漢畫像石
更值得注意的是,漢畫像藝術通過獨特的視覺語言表達了立冬的時空觀念。山東出土的畫像石上,有一幅《四神天象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各鎮(zhèn)四方,而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的乾位,正是立冬時節(jié)的天象特征。這種將節(jié)氣、星象與神話融為一體的藝術表達,不僅反映了漢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精準把握,更展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漢人看來,立冬不僅是自然季節(jié)的轉換,更是宇宙秩序運行的一個節(jié)點,這種宏觀的時空意識使得相關藝術創(chuàng)作超越了簡單的物象描摹,達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
漢畫像石《四神天象圖》
在建筑構件中,四神紋瓦當在漢代極為流行。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又稱“四靈紋”。
漢代將四神視作與避邪求福有關的神靈,同時它們也表示季節(jié)和方位。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
玄武是代表冬季的神獸
玄武作為代表冬季的神獸,是四神中的北方之神。玄武亦稱玄冥,為龜蛇合體,被尊為水神,居北海。
由于龜長壽,玄武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又因冥間在北方,故成為北方之神。在立冬時節(jié),玄武象征著萬物收藏、蓄勢待發(fā)的冬季特性。
![]()
敦煌莫高窟有《伐木圖》
漢代以降,立冬題材在雕刻藝術中繼續(xù)發(fā)展,呈現出日益豐富的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唐代的石窟雕刻中,不乏對冬日景致的表現。敦煌莫高窟有《伐木圖》,刻畫了樹木凋零、樵夫伐薪的冬景,雖未明確標注立冬,但其物候特征與立冬吻合。至宋代,隨著山水畫的成熟,立冬意象在藝術中愈發(fā)生動。雖雕刻作品不如繪畫直接,但如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的遼代木雕《寒林圖》,以刀代筆,刻畫出枝干遒勁、樹葉落盡的冬林景象,寒氣逼人,意境高遠。
明清時期,立冬題材在民間雕刻中大放異彩。安徽徽州木雕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圖》,將每個節(jié)氣的典型農事活動與民俗生活雕刻于窗欞、門板之上。其中的立冬圖景常包含“補冬”習俗:家人圍坐,品嘗雞鴨牛羊等滋補食物,廳堂內熱氣蒸騰,與窗外的寒風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外冷內暖”的對比,被工匠通過門窗的鏤空設計與室內外的空間處理巧妙呈現,達到了“計白當黑”的藝術效果。
在福建閩南地區(qū)的石雕、木雕中,立冬與“豐收謝神”的民俗緊密結合。泉州開元寺的明代石雕柱礎上,有農民向土地神獻祭的圖案,記錄了立冬后“秋收冬藏”完畢,感謝神靈庇佑的儀式。而閩南建筑的門楣磚雕中,常出現“立冬曬柿”的圖案——柿子經霜后甜度增加,立冬前后正是曬制柿餅的最佳時節(jié),這一地方性的物產與節(jié)氣,通過民間藝人的刻刀,成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符號。
北方地區(qū)的立冬雕刻則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山西平遙的清代木雕《立冬圖》中,有藏冰入窖的場景:眾人將切割整齊的冰塊運入地下冰窖,覆蓋稻草以防融化,這一為來年夏季備冰的習俗,在《周禮》中已有記載,至清代仍是重要的冬季活動。而京津地區(qū)的建筑磚雕中,則有“立冬腌菜”的圖案,將大白菜、蘿卜等蔬菜裝入缸中腌制,以備冬日食用。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被藝術家提煉、概括,以浮雕或透雕的形式裝飾于尋常人家的建筑構件上,使得節(jié)氣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立冬題材的古代雕刻藝術,在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征上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就構圖而言,這類作品常采用“滿構圖”與“留白”相結合的方式:人物活動密集而豐富,背景則適當留白,或以簡練的線條暗示寒冷的氣氛,形成疏密有致的節(jié)奏感。在四川出土的漢代《釀酒圖》畫像磚中,釀酒工序中的人物與器具刻畫細致,而背景幾乎空白,這種處理既突出了主題,又營造出冬日天地蕭瑟的意境。
![]()
漢代《釀酒圖》畫像磚
![]()
漢代文物糧倉
造型手法上,立冬題材雕刻多采用寫實與象征相結合的方式。江蘇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的《藏糧圖》,糧倉的結構、人物的動作均寫實逼真,而倉頂的瑞鳥、空中的祥云則具有象征意義,寓意著“五谷豐登,年年有余”。這種虛實相生的藝術語言,既反映了立冬時節(jié)具體的生產活動,又寄托了人們對豐足生活的美好期望。
材質與技法的選擇也與立冬主題相得益彰。北方的石雕常利用青石的冷峻質感表現冬日的寒涼;南方的木雕則通過木材的溫暖質地,暗示室內活動的溫馨。浙江東陽木雕中的《立冬補冬圖》,利用銀杏木淡黃的色調,營造出室內燈光的柔和感;而山西榆社石雕中的《立冬藏冰圖》,則通過灰砂巖的冷灰色調,強化了冰窖的寒冷印象。這種材質語言與主題內容的默契配合,展現了古代工匠對材料美學的深刻理解。
立冬題材雕刻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其精美的工藝,更在于其承載的文化記憶與哲學思考。這些作品記錄了中華民族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體現了“與四時合其序”的傳統生態(tài)觀。同時,通過“冬藏”這一主題,它們也隱喻著養(yǎng)精蓄銳、以待時機的生命哲學——冬日的閉藏不是為了消亡,而是為了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再次萌發(fā)。
來源:于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