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還記得語文課本里的曹植嗎?
那個“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天才少年。
在我們的印象里,他總是意氣風發的——
《白馬篇》里,他馳騁沙場,寫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七步詩》中,他又在兄弟反目的刀鋒下,吐出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他身上既有少年將軍的氣魄,也有文人天才的傲骨。
正因為如此,當他寫下《洛神賦》時,那份溫柔反而讓人意外。
在這篇賦里,他在洛水之濱邂逅了一位神女:
她美得不似凡間所有,兩人一見鐘情、互訴衷腸,卻終究因人神有別,只能隔水相望。
你是不是也好奇,這位能讓曹植魂牽夢縈的“洛神”,究竟有多美?
別急,我們先從她登場的那一刻說起——
![]()
▲ 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 故宮博物館藏
![]()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兩個詞你一定聽過。
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們最早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賦》。那是他初次見到洛神時的心聲——一見鐘情,驚為天人。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三國·曹植《洛神賦》
她輕盈得像受驚的鴻雁,一掠而過;又柔美得像游龍,在水間回旋。
光華勝過秋日的菊花,風姿挺拔如春天的青松。
若隱若現,像云遮住月亮;又像一陣風,帶起漫天的雪。
遠而 望 之,皎 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 三國·曹植《洛神賦》
遠遠望去,她像旭日破曉,光明又不真實;
走近細看,又像水波間悄然綻放的蓮花,清冷、遙遠,卻讓人移不開眼。
![]()
這一段,是整篇《洛神賦》中最讓人屏息的地方。
不是因為辭藻華麗,而是因為——它太“活”了。
曹植用自然界最靈動、最不確定的意象,來描寫這個女神。驚鴻、游龍、輕云、流風......這些意象全是流動的,它們都在變化,都抓不住。
他描寫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無法握緊的感覺——像風、像夢、像所有稍縱即逝的美。
后來人們總想知道,為什么他要和這樣一位神女相遇,還要讓這場人神相遇,注定以悲劇收場?
關于這點,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有人說,因為曹植不被曹丕信任,所以托神女之口向曹丕表達忠心;也有人說,那是他對亡嫂甄氏的懷念。
但是我想,洛神之所以那么美,是因為她寄托了曹植內心最重要、最不可得的東西。
她不是別人,她或許就是曹植的理想本身。
![]()
你一定想不到,當我們還趴在課桌上為作業發愁的時候,15歲的曹植就已經跟著父親曹操征戰四方了。
在寫給主簿楊修(字德祖)的信中,他這樣寫道:
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 三國·曹植《與楊德祖書》
一個少年,小小年紀就已經立下要“建永世之業”的志向。
他相信,真正的君子,不是靠寫幾篇文章、吟幾句詩就能成的,而是要在亂世中建功立業,哪怕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理想的火,就是這樣點燃的。
![]()
可現實,馬上給了他一記耳光。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29歲的曹植,本該迎來“三十而立”,卻被命運推下谷底。
從最受寵的世子熱門人選,到被哥哥曹丕排擠打壓,曹植從此踏上了“反復被貶”的流浪旅程,也失去了在政治舞臺上發揮的可能。
曹丕為了鞏固勢力,誅殺了曹植的羽翼丁氏兄弟,逼迫曹植與其他兄弟離開鄴城,遠離權力中心,還派遣監國官吏監視他們的行動。
曹植經歷了不斷的遷徙改封——
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于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三國·曹植《全三國文·遷都賦》
每次他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又被人喊著搬家,搬家就算了,有時還吃了上頓沒下頓,生存都成問題。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從封地被召回京師——他心里默默期待著,這會是一個重啟仕途、實現抱負的轉機。可他心里也清楚,哥哥曹丕稱帝之后,對自己的猜忌和防備從未停止。
果然,在權力之巔的京師,等待他的不是重用,不是兄長久違的欣賞與信任,而是無言的冷漠、無形的壁壘。
曹植只能以一個失敗者的姿態,向曾經的對手低頭稱臣。他抱著希望而來,又帶著失望離開。
![]()
重返封地途中,曹植路過了洛水,他停下腳步,靜靜地望著眼前這波光瀲滟的水面。
就在這時,有一道神秘而不可企及的身影在水霧中若隱若現。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三國·曹植《洛神賦》
這位洛水之神,在古代傳說中名為宓妃,端莊清麗,飄逸出塵。
曹植受到宋玉《神女賦》的啟發,心有所感,于是,寫下了這篇《洛神賦》——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三國·曹植《洛神賦》
那是一次近乎夢境的邂逅。
她是洛水之神,美得不可方物。曹植驚鴻一瞥,便再無法移開目光。
兩人心意相通,彼此傾訴衷腸,仿佛一度能打破人神之間的界限。他送她玉佩,她回他情意,水波蕩漾間,真摯的愛意悄然萌生。
![]()
▲ 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可即便如此美好,那份感情,依舊無法抵達彼岸。
他們終究隔著命運的天塹,含淚而別。只能望著彼此的背影,逐漸消失在波光瀲滟中。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三國·曹植《洛神賦》
這是曹植借洛神之口,對造化弄人的老天發出的控訴:他恨命運不公,更恨自己雖值盛年,卻無法擔當其志。
悲憤的控訴之后,曹植并沒有任憑命運的擺布,他決定為了愛情,再次奮力拼搏:
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三國·曹植《洛神賦》
他駕著輕舟逆流而上,只為再見洛神一面,劃啊劃,甚至忘了歸路。那份思念愈發沉重,讓他徹夜不眠,直到晨霜落滿衣襟。
![]()
▲ 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結局當然是失敗的。
其實在故事的開始,曹植就已經清楚了——人神之戀,注定無果。
可他沒有因此退縮。他依然大方地欣賞洛神的美,勇敢地送出玉佩表達心意。
就像他一生中許多次奮不顧身的努力一樣,他不是沒有看清現實,而是看清了,仍要向前走一步。
![]()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即位。
35歲的曹植欣喜若狂,他已經在漫長的黑暗中摸索了很久,路的盡頭終于透出了一絲光亮。他期待著新帝能不計前嫌、任人唯賢,給自己一個機會。
鴛鴦自朋親,不若比翼連。 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管蔡則流言。 子臧讓千乘,季札慕其賢。 三國·曹植《豫章行》
曹植搬出周公輔成王的典故,提醒曹叡:論忠誠,誰也比不上自家人;論才干,老叔不比別人差!
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曹植還沒拿到offer就已經躍躍欲試:
曹叡重新組建團隊,他就寫《輔臣論》,逐一點評新君的顧問班底,展現政治眼光;
看到朝廷勞民傷財,他寫《丹霞蔽日行》勸諫節儉;
發現政策疏漏,曹植接連上書《求通親親表》、《陳審舉表》、《諫取諸國士息表》等等,建言獻策,從不敷衍。
![]()
可遺憾的是,無論曹植展現出怎樣的雄心壯志,曹叡只是表揚兩句意思意思,從未給予他實權,繼續延續著曹丕的政策。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 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 ......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 三國·曹植《吁嗟篇》
曹植的熱情一次次被澆滅。他把自己比作漂泊的飛蓬,隨風擺布,終日不得安閑。以為命運終于松了口,誰知又被重重打回谷底。
按理說,這種時候,是個人都該躺平了,該拍桌子大喊一句不干了!!
但曹植沒有。
不管他前一天在文章里寫自己有多么絕望、彷徨,第二天還是能支棱起來,繼續活下去。
![]()
公元232年,曹植作《諫伐遼東表》,力勸曹叡不要出兵征討遼東,文中詳細分析了地理、時局、民生、兵力,邏輯縝密,言辭懇切。
曹叡一如既往地無視曹植,執意出征,果然兵敗。
三個月后,曹植病逝,年僅41歲。
即便現實一再摧毀他的熱情,他還是帶著理想活到了最后一刻。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與洛神的愛情將以悲劇告終,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報國之路荊棘滿布,曹植還會奮不顧身嗎?
當然會。
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三國·曹植《與吳季重書》
有些事努力了也未必有結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沒有結果。
或許曹植就是這么堅持下來的,他一直對自己說:再試試吧,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
曹植并沒有如他所愿,因建功立業而名留青史。
但他卻憑借文字,在詩里留下了最浪漫的背影。
在《洛神賦》里,不只有神女的驚鴻一瞥,更有一個執著夢想不肯低頭的靈魂。
明知無望,仍要駕輕舟上溯;明知不可為,仍傾盡全力一搏。
他用一生告訴后來的人:
我不是沒有愛過、拼過。
哪怕結局注定失敗,我也要讓這個世界,看見我不愿認命的樣子。
*本文參考資料:
[1]《曹子建集》曹植
[2]《曹植〈洛神賦〉的主題考察及敘事策略研究》馮媛云
[3]《曹植文學研究》邢培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