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11月8日我們將迎來立冬節氣。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不僅標志著寒冷的開始,更是中醫“秋收冬藏”養生理念的關鍵節點。此時若能抓住養生黃金期,調理好身體,不僅能安穩過冬,還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今天就給大家分享立冬養生的“3補2避1忌”,簡單實用,照著做準沒錯!
![]()
一、“3補”養元氣,為過冬攢能量
1. 溫補陽氣:多吃“暖身菜”
立冬后陽氣漸衰,陰氣漸盛,人體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情況,此時最需要溫補陽氣。中醫認為“秋冬養陰,冬季養腎”,腎主陽氣,所以可以多吃一些溫腎驅寒的食物。比如羊肉,被譽為“冬季進補第一肉”,富含蛋白質和鐵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暖身效果一流。推薦做法:蘿卜燉羊肉,蘿卜能解膩消食,羊肉能溫補,二者搭配堪稱絕配。另外,生姜、韭菜、核桃、板栗也是溫補陽氣的好選擇,日常炒菜時加點生姜,飯后吃幾顆板栗,都能幫助身體積蓄陽氣。
2. 補陰潤燥:對抗“干燥肌”
冬季不僅寒冷,還十分干燥,室內暖氣、空調會加速身體水分流失,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口干舌燥、喉嚨發癢等問題。所以在溫補的同時,也要注意補陰潤燥。銀耳、百合、梨、蜂蜜都是潤燥的佳品。銀耳百合蓮子羹是不錯的選擇,銀耳泡發后煮至軟糯,加入百合、蓮子,出鍋前加少許冰糖,不僅口感清甜,還能滋陰潤肺。梨可以蒸熟后吃,比生吃更溫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搭配川貝母還能緩解咳嗽。每天喝一杯溫蜂蜜水,也能起到潤燥生津的作用,但要注意蜂蜜不能用開水沖泡,以免破壞營養成分。
3. 補蛋白質:增強抵抗力
冬季是流感等疾病的高發期,增強抵抗力至關重要。蛋白質是構成身體免疫細胞的重要成分,立冬后要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雞蛋、牛奶、魚類、豆制品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比如每天吃一個雞蛋,既能補充蛋白質,又能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每周吃2-3次魚,尤其是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豆腐、豆漿等豆制品也不錯,適合素食者和不愛吃肉的人。
二、“2避”護身體,遠離健康隱患
1. 避生冷寒涼:別讓脾胃“受寒”
立冬后脾胃功能相對減弱,此時若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很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問題。所以要避免吃冰淇淋、冰飲、生魚片等生冷食物,即使是水果,也盡量選擇溫性的,比如蘋果、橘子,少吃西瓜、香蕉等寒性水果。另外,冬天吃火鍋時,也要注意別喝冰鎮飲料,搭配一些溫熱的茶水會更好。
2. 避過度勞累:順應“冬藏”節奏
中醫講究“冬藏”,意思是冬季要養精蓄銳,避免過度消耗體力和精力。很多人在冬天依然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和運動,這樣很容易導致身體疲勞,降低抵抗力。所以立冬后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盡量做到“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陽氣,晚起可以固陰精。運動方面,也要避免劇烈運動,比如跑步、跳繩等,可以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微微出汗即可。
三、“1忌”穩情緒,別讓“悲秋”變“悲冬”
冬季光照時間縮短,天氣寒冷,人們很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抑郁等問題,也就是常說的“冬季抑郁癥”。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不良情緒會影響臟腑功能。所以立冬后要注意調節情緒,避免過度悲傷和焦慮。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比如曬太陽,陽光能促進身體分泌血清素,改善情緒;也可以和朋友家人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還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養花、讀書、聽音樂,轉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暢。
小貼士:立冬養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結合自身情況調整飲食和作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冬是冬季養生的開始,做好“3補2避1忌”,讓身體充滿能量,抵御寒冷和疾病的侵襲。#立冬##奕健行##飲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