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字即可獲取高額傭金?征信良好可直接變現?” 近期多地偵破的涉 “職業背債” 案件顯示,此類表述本質是非法團伙設計的信用詐騙陷阱,其運作模式已形成標準化黑產流程,需重點警惕。
![]()
從披露的案例來看,騙子每一步操作均瞄準個人信用管理薄弱點,具體流程如下:
Part.01
定向篩選 “信用待宰群體”
非法團伙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先篩選三類信用風險意識薄弱、存在資金需求缺口的群體:
? 征信白戶(如應屆畢業生,無信貸記錄,風險認知不足);
? 流動性困難群體(如失業人員、小微企業主,急需資金周轉易被誘惑);
? 金融知識匱乏者(對貸款合同條款、征信影響缺乏認知)。
案例:以某團伙為例,其曾通過線下中介、社交平臺定向招攬數百人,部分通過 “熟人推薦” 降低警惕,利用信任關系掩蓋詐騙本質,符合黑產 “低信任成本獲客” 特征。
關鍵提醒:信用管理意識薄弱、資金需求迫切的群體,是非法團伙的主要目標。
Part.02
構建 “虛假授信資質” 騙貸
非法團伙搭建 “造假 - 包裝 - 培訓” 一體化體系,偽造符合銀行授信標準的虛假材料:
? 身份包裝:為無業者注冊空殼企業,偽造 “企業高管”“技術骨干” 等職業身份;
? 資質造假:虛構銀行流水(模擬穩定收入)、收入證明(加蓋偽造企業公章)、社保繳納記錄;
? 話術培訓:針對銀行貸前問詢設計標準化應答方案,涵蓋貸款用途(如 “家庭自用購車”)、還款來源(如 “固定薪資 + 副業收入”)等核心問題,確保通過審核。
案例:某團伙曾將多名無資質人員包裝為 “醫藥銷售代表”“建筑項目經理”,通過偽造行業資質騙貸上千萬元;還有團伙更通過虛高二手車交易價格(將低價值車輛偽造成高價值交易標的),套取超額銀行貸款,符合 “高評高貸” 騙貸模式。
關鍵提醒:所謂 “資質包裝”,本質是將個人信用轉化為非法套取銀行資金的工具,涉嫌違反法律關于貸款審核的相關規定。
Part.03
分贓后轉移風險,留 “背債人” 償債
銀行貸款發放后,非法團伙按 “層級分贓” 模式截留資金:
? 核心團伙(組織者)截留大部分資金;
? 中介渠道抽取相當比例資金;
? “背債人” 實際僅獲得少量收益,部分甚至未獲任何收益。
資金分贓后,團伙通過 “快速銷贓” 切斷資產追溯路徑:短時間內將車輛、房產低價轉讓至第三方(非關聯主體),或拆解變賣,導致銀行無法通過資產處置回收資金;同時團伙核心成員隱匿行蹤,將償債責任完全轉移至 “背債人”。
關鍵提醒:根據《民法典》合同編 “合同相對性原則”,“背債人” 作為貸款合同簽署方,需依法承擔全額本金及利息償還義務,非法團伙失聯不影響金融機構主張債權。
此類行為已形成 “引流獲客 - 資質造假 - 騙貸套取 - 資產轉移 - 洗錢分贓” 的完整黑產鏈條,涉嫌違反《刑法》,所謂 “無需還款” 的承諾,實質是非法團伙轉移風險的騙局,參與人員不僅面臨信用破產,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