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接起一個陌生電話,對方卻能準確報出你孩子的姓名、學校,甚至最新一次考試的成績……這不再是科幻電影,而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令人脊背發涼的現實。
1、一個母親的疑惑,揭開黑產的冰山一角
一切始于四川涼山一位普通母親譚某某的困惑與憤怒。
她的手機開始被各種培訓機構的營銷電話“轟炸”。起初她以為是尋常騷擾,直到對方清晰地說出她孩子的姓名、所在學校、乃至各個科目的具體成績。
一股寒意瞬間襲來。對方對她孩子的了解,仿佛一個潛伏在暗處的幽靈。她不知道的是,這份“了如指掌”的背后,是一條規模龐大、分工明確、從教育系統內部蔓延開來的黑色產業鏈。而她孩子的信息,正是這條鏈條上的一件廉價商品。
2、一條6毛錢的“生命”,如何滾成400萬的雪球?
![]()
冕寧縣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判決書,為我們拼出了這條黑產的完整地圖:
- 起點:“守門人”的淪陷
彭某,一名負責維護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程序員。本是學生信息的“守護者”,卻成了第一個“掘堤人”。在利益的誘惑下,他批量導出了超過70萬條包含姓名、身份證、家長電話、成績的學生信息。在他手中,我們的孩子,被以每條不到6毛錢的價格,賤賣給了中間商。 - 中轉:“二道販子”的“精加工”
中間商費某、甘某等人接手后,上演了一場“包裝升值”的戲碼。他們進行“數據清洗”、“分類篩選”,將原始的“礦石”加工成瞄準特定需求的“精準彈藥”,然后以數倍的價格,轉賣給全國17個省市的23個下家。數據如同病毒般擴散,總金額飆升至400余萬元 - 終端:“育人者”的瘋狂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教育系統內部人的參與。 - 成都某技工學校副校長楊某,為了招生業績,主動購買60余萬條學生信息。他不僅自己用,還轉手倒賣,甚至將信息交給技術公司“加工”后,再低價買回,形成了荒誕的“信息回流”。
- 四川某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負責人、天府新區某職業院校的相關人員也卷入其中……
我們最信任的、托付孩子未來的學校和老師,竟成了信息販賣鏈上最關鍵也最丑陋的一環。這已不是失德,而是對教育和信任的徹底背叛。
3、當信任崩塌,我們還能放心把孩子交給誰?
庭審中,竟有辯護人聲稱這是“用于合法招生”的“行業正常現象”。
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
請問,誰賦予了學校未經允許就將我們孩子的核心隱私用于“招生”的權利?當精準的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帶來的就不僅僅是騷擾電話,可能是量身定制的詐騙,甚至是對孩子人身安全的潛在威脅。
這起案件,撕開了學生信息安全的巨大黑洞。它告訴我們,危險并非來自遙遠的黑客,它可能就藏在某個本應恪盡職守的程序員電腦里,某個本應教書育人的副校長辦公室中。
4、法網恢恢,但我們不能只做旁觀者
所幸,法律最終給出了公正的裁決:涉案人員均獲刑并被處以罰金,同時被責令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這一判決,重重打擊了“行業潛規則即是合理”的謬論。
但,我們不能只等待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警覺起來,并采取行動:
審慎填寫信息:在非必要情況下,不向學校或機構提供超出范圍的家庭與孩子信息。
敢于質疑詢問:當被要求提供敏感信息時,詢問其用途、保管方式及保密措施。
加強孩子教育:從小教育孩子,不隨意在網上或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庭的真實信息。
保留投訴權利:一旦發現信息泄露跡象,保留證據并向相關部門舉報。
每一個孩子的信息,都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它是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是一個需要被精心守護的成長軌跡。
這起案件,是警鐘,也是號角。它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孩子,也關乎在這個數據時代,我們最基本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