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1月6日訊(編輯 瀟湘)對于那些在市場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而言,對2008年金融危機前德意志銀行銷售和交易部門向客戶悄悄推銷信用違約互換(CDS),以對沖潛在可能發生的次貸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徹底崩潰的情景,相信還記憶猶新。
而若您資歷尚淺,看看電影《大空頭》或許也能了解到一些當時的背景——電影中的德銀代理人賈瑞德·韋內特(由瑞恩·高斯林飾演)原型,就是前德銀債券交易員格雷格·利普曼。利普曼當時在創建規模巨大的CDS市場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該市場讓投資者能夠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做空房地產市場……
![]()
很有意思的是,十幾年后,這個被撰寫成小說乃至被搬上大銀幕的故事,似乎還在上演2.0版本——只是這一次,“大空頭”們的獵物不再是充斥次貸泡沫房地產市場,而是今年被不斷炒上天的AI……
財聯社此前曾報道過,電影《大空頭》的原型人物之一邁克爾·伯里,本周剛剛在13F報告中中披露,其三季度大舉做空了兩大AI概念股——Palantir與英偉達。
伯里旗下公司持有的Palantir看跌期權名義價值高達9.12億美元(相當于500萬股),持有的英偉達看跌期權的名義價值也高達1.86億美元,兩者合計占到了其投資組合權重的80%。
而無巧不成書的是,本周三又有消息顯示,德意志銀行在向數據中心行業提供數十億美元債務以滿足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需求后,正在探索對沖其在數據中心領域風險敞口的方法。
據悉,該銀行內部高管一直在討論如何管理其在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中的風險敞口。目前,所謂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運營商正投入數千億美元來建設滿足其人工智能需求的基礎設施,而這些基礎設施正越來越多地由債務融資。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家德國金融機構正在考慮多種方案——包括做空一籃子人工智能相關股票,通過做空該行業的公司來幫助減輕下行風險。該行還在考慮通過一種名為合成風險轉移(SRT)的交易,利用衍生品購買部分債務的違約保護——將相關違約風險打包出售給外部投資者。
對于投資者而言,上述操作聽起來是否似曾相識?
目前,數據中心融資已成為德意志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的核心押注。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德意志銀行主要向為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等超大規模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提供貸款,這些債務以承諾穩定回報的長期合同作為擔保。
近幾個月來,德意志銀行還向瑞典的EcoDataCenter以及加拿大的5C公司提供了債務融資,這兩家公司共籌集了超過10億美元資金以推動其擴張。該投資銀行并未詳細說明其向該行業貸出了多少資金,但估計達到數十億美元。
誠然,對于一家投行而言,對沖自身風險的做法本身并不稀奇,但要知道,在當前的AI熱潮下,對沖人工智能行業的風險敞口可能十分困難,因為在蓬勃發展的市場中做空一籃子人工智能相關股票的成本很高。如果德意志銀行真的如此確信數據中心資本支出具有自我滿足的“循環性質”,又何必挖空心思耗費如此巨大的避險成本?
知名財經博客Zerohedge就指出,德意志銀行據稱正在研究的SRT結構看起來很像以前的CDO(擔保債務憑證),以某種“數學魔術”般的方式分割成不同層級,能夠蒙蔽評級機構的眼睛并獲得良好的信用評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背后可能存在的風險。
事實上,近來部分市場人士留意到的一個現象是,部分TMT板塊投資級信貸資產與TMT股票的走勢已顯著脫鉤。近期谷歌、META和甲骨文股價與其相關信貸資產的價格走勢分歧,便能印證這一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