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國書法大廈杯的評審現場直播,意外揭開了書法界近幾年愈發嚴重的現象——當評委們面對3448件非會員隸書作品時,竟陷入了"選擇困難癥"。不是因為佳作太多,而是因為"千人一面"的創作現狀讓專業評委們都直呼"審美疲勞"。
評審現場:一場與"同質化"的較量
11月5日的隸書評審現場,氣氛比想象中更為凝重。8位評委分成4組,面對堆積如山的作品,開始了漫長的篩選過程。但很快,評委們就發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這些作品仿佛是從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
![]()
![]()
![]()
評委分為四組進行評審
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劉恒在現場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當前來稿中'展覽體'居多,面貌雷同。"這句話,道破了當下書法創作的集體困境。
數據背后的真相:368件作品如何脫穎而出?
讓我們看看具體的評審數據:
第一組:112件入圍
第二組:91件入圍
第三組:91件入圍
第四組:74件入圍
總計368件作品從3448件中殺出重圍,晉級率僅有10.7%。這個數字背后,是評委們對同質化創作的無言抗議。
什么是"展覽體"?為何讓評委如此頭疼?
所謂"展覽體",就像書法界的"網紅臉"——大家都按照某個成功的模板來創作,追求的是穩妥而非創新。你會在這些作品中看到:
相似的章法布局
雷同的筆法運用
缺乏個性的風格表達
一位評委私下坦言:"看了幾百件作品后,感覺就像在重復看同一件作品。"
網絡推薦評委的加入能否改變現狀?
本次評審的一個亮點是范振海作為網絡推薦評委加入。這個創新舉措原本是為了讓評審視角更加多元,但在強大的同質化浪潮面前,這種改變顯得如此艱難。
深度思考:書法創作的路在何方?
劉恒的分析或許給出了答案:"隨著多輪淘汰后作品數量減少,諸如取法漢碑、漢簡、清人隸書等不同脈絡的風格將逐漸清晰。"
這實際上是在提醒所有書法創作者:回歸傳統深處,才能找到創新之源。與其盲目跟風當下的流行書風,不如沉下心來,從豐富的書法傳統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語言。
直播時代的書法評審:透明化帶來的啟示
全程直播的評審過程,讓普通觀眾也能直觀感受到書法創作的現狀。有網友在彈幕中感嘆:"原來書法界也有'內卷'!"這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問題的實質。
今日之戰:200進40的終極考驗
今天,評審將繼續進行,200件入圍作品將角逐最終的40個入展名額。所有人都在關注:在經歷嚴格篩選后,那些真正具有個性和深度的作品能否脫穎而出?隸書組的特等獎是否會重蹈篆書組的覆轍,再次空缺?
這場評審,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比賽范疇,它正在成為書法界自我反思、尋求突破的一個重要契機。對于每一個書法創作者而言,這記警鐘來得正是時候:當大家都在追求"怎樣寫才能入展"時,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要這樣寫"。
書法藝術的魅力在于多樣性,當這種多樣性被"展覽體"所淹沒時,是時候該停下來認真思考:我們到底在為什么而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