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日本和歐洲掌握電車核心技術卻不碰電車.原因何在?
前幾天刷新聞的時候,又看到一條挺有意思的事.說是日本豐田的董事長豐田章男又出來說‘純電動車最多就30%市場份額,剩下的還得靠混動和氫能’.其實這個話以前他也講過好多遍了.但我總覺得背后不是嘴硬,真有點無奈的成分.你說日本和歐洲,技術不是沒有,人才也不少,甚至有些核心零部件,人家全球都得靠他們.可為啥就是不跟著電動車這波瘋起來?說實話,真不是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
咱今天就來聊聊,這事到底為啥會這樣.順便插幾句個人想法,大家當個參考.
1. 技術路線 - 不是不會,而是“不服”
首先,咱得承認一點,日本歐洲這些老牌車企,技術底子是硬的.像電機、電控、電池管理這些基礎技術,其實他們都很早就有了.日產的聆風不是2010年就上市了嗎?人家比特斯拉都早出電動車.可為啥一到市場上就不靈了呢?
說到底還是技術路線的事.日本人是真心看不上純電.豐田、本田、日產這些巨頭一直押寶混動和氫燃料.他們總覺得純電動續航短、充電慢、電池老化快、原材料不環保.說實話,這些理由有點道理,可也有點“老頑固”.我之前有個做本田的朋友就說,日本工程師老一套思維,覺得新東西不成熟就不敢大規模量產.
![]()
歐洲那邊其實也差不多.奔馳寶馬大眾,最開始重心都在插混、輕混,后面政策一逼才開始搞純電.但心里那股“燃油車信仰”始終沒斷過.
2. 基礎設施 - 有錢也不是想建就能建
技術歸技術,落地還得看配套.日本本土的充電樁數量,跟中國、歐美比,差距太大了.據說東京市區加油站比充電站還多.原因很現實,日本地小人多,城市老舊,小區樓下根本沒地兒裝樁.歐洲大城市其實也類似,尤其是老城區,光審批就能拖死你.
![]()
而且,電價也不是便宜的.日本、德國的居民用電價格都不低.算下來,很多人覺得買電動車還不如混動省心.所以,不是說日本歐洲不想推,是推不動.
而且還有個冷知識,日本每年地震臺風一大堆,電力系統穩定性都比中國差.你大晚上開回家,結果遇上停電,你說是不是鬧心.
3. 政策搖擺 - 今天左明天右,老百姓懵了
政策導向在汽車行業作用特別大.中國這十年新能源能起來,最大動力就是補貼和限購.但日本和歐洲這兩年反而在“踩剎車”.英國2030禁燃延期到2035,德國直接砍掉電動車補貼.豐田章男說‘有10億人根本沒法開純電’,其實也不是瞎說,政策一變,廠家就不敢投資新產線.
![]()
還有一點,政策太頻繁變,大家都猶豫.我之前有個在德國生活的讀者就跟我說,本來想換電動車,結果政策一變,直接不買了.現在歐洲車企都在觀望,誰也不敢all in.
4. 傳統包袱 - 不是不會做,是舍不得丟
說實話,日本和歐洲車企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幾十年燃油車做得太舒服了.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些核心零件積累了多少供應商?上百萬就業,全產業鏈都在這條線上.你說一夜之間砍掉,誰受得了?
而且,品牌形象也有包袱.寶馬的‘駕駛樂趣’,奔馳的‘豪華’,豐田的‘耐用’——這些其實都和燃油車關聯特別深.轉型純電,等于自己革自己的命.這個心理門檻,不是說克服就能克服的.
5. 新對手來了 - 中國速度太快了
最后還得說一句,外部壓力也大.中國電動車這幾年屬實猛.比亞迪、蔚來、小鵬這些品牌都出海了.歐洲媒體都說‘中國電動車入侵’,奧迪都得找比亞迪買電池了.這種情況下,日本和歐洲車企更不敢盲目跟風,怕跟不上又被拖死.
![]()
當然,話說回來,傳統車企也不是完全沒機會.豐田說2027年上固態電池,大眾也在搞自研電池.只是這步棋慢一點,但底子還是在那的.我個人覺得,未來幾年會有大變化,但短期內誰也別想一家獨大.
說這么多,其實想表達一個意思.日本和歐洲不是沒能力做電車,而是有太多現實問題掣肘.有技術,但沒市場,有政策,但沒配套.外部有壓力,內部有包袱.說實話,電動車這條路會怎么走,誰也不敢打包票.
大家覺得呢?你們那邊電動車多嗎?有沒有遇到什么實際問題?歡迎留言嘮嘮,我是真挺想聽聽大家的故事.為啥日本和歐洲掌握電車核心技術卻不碰電車。原因何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