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渠道密度、垂直整合與政策紅利共同驅動,比亞迪正在把“中國制造”變成全球利潤中心。
作者|王蕊
編輯|西子
2025 年東京車展,比亞迪殺到了豐田本田的老家,發布了一款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輕型電動車RACCO(K-EV),主攻日本最特色且保守的細分市場:K-Car。
日本媒體預測續航約180公里(WLTC),官方尚未公布具體參數。
比亞迪此舉并非“試水”,而是以RACCO為敲門磚,進入這個電動車滲透率不足 2%、內燃機信仰根深蒂固的市場——特斯拉都還沒能在這里突圍,比亞迪卻選擇主動進擊。
![]()
這并不是比亞迪頭鐵,事實上,它的“出海版圖”早已鋪開。
在泰國,年產能 15 萬輛的工廠已經投產,首批車型正通過羅勇港出口至德國、英國;在巴西,銷量持續攀升;在歐洲,2025年9月注冊量接近2.5萬輛,是去年同期的5倍。
對多數中國車企而言,出海關鍵詞是“求量”,對比亞迪而言,真正的推手是渠道密度與場景滲透:從經銷網絡的快速擴張,到與網約車/能源服務商的綁定,讓試駕、交付、充電與金融方案同時到位。
價格只是其中的一個變量,當渠道、場景與服務打通后,銷量與口碑開始自我強化,這才是它的“外循環飛輪”。
![]()
歐洲放量,沖進榜二
過去三年,比亞迪的全球化節奏越來越像一場精密排練。
它一邊在泰國、巴西、匈牙利等地建設工廠,一邊在歐洲、日本鋪設展廳,制造與品牌同步出海,形成“雙線作戰”。
截至2025年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全球累計年銷量達326萬輛,繼續穩居全球第一。
在歐洲,這種增長肉眼可見。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比亞迪在歐洲注冊新車12.1萬輛,同比增長約300%。
![]()
其中9月單月注冊達24,963輛,接近去年的五倍。同期,特斯拉為39,837輛,同比下滑10.5%。
從2022年9月正式進軍歐洲乘用車市場,到沖進榜二,比亞迪只用了2年多時間。
英國市場是這一變化的縮影。
2025年9月,比亞迪在英國銷量達1.1萬輛,同比增長880%,環比增長541%;前9個月累計銷量達3.6萬輛,同比增長576.9%,一舉超過特斯拉與Mini等傳統品牌,成為比亞迪最大的海外單一市場。
從2023年首批4家先鋒店,到如今過百家門店覆蓋英國主要地區,比亞迪僅用了2年時間完成渠道逆轉,從找經銷商合作,到如今經銷商排隊爭取合作權。
![]()
目前,比亞迪在英國已與Pendragon、Arnold Clark、Lookers、LSH Auto等頭部經銷集團達成合作,預計2025年底門店數將擴張至至少120家,覆蓋英國各大主要城市。
英國市場的成功,使其成為比亞迪出海中“渠道密度+本地化服務”模式最完整的樣板。
德國市場的調整同樣關鍵。
2025年,比亞迪完成與Hedin Mobility的經銷權調整,由比亞迪直接掌握批發與網絡節奏,Hedin轉為核心零售伙伴,計劃到2026年在德國建立約100個銷售與服務網點。
![]()
北歐市場的節奏同樣明顯,挪威由RSA負責全國銷售,丹麥交由Nic. Christiansen Group運營,瑞典已從Hedin進口代理轉為比亞迪直控體系。
這種“自握分銷權 + 頭部經銷商聯盟 + 網點快速增密”的組合,正在成為歐洲市場放量的第一推手。
用戶結構也在同步變化,歐洲的新增客戶群不再局限于“換油車”的家庭用戶,而是快速向高頻出行人群延伸。
在英國,比亞迪與Uber、Octopus Energy合作推出司機專屬計劃:凡Uber司機選擇比亞迪車型并加入Octopus 的專屬電價方案,Octopus將為其安裝最多1,000套免費家用充電樁。根據該方案估算,使用過程中的充電成本可比燃油車低約十倍。
![]()
在德國,部分經銷商反饋,客戶對充電便利和零件可得性的關注,已經超過價格本身。
渠道密度與售后服務矩陣,正在成為打破本土品牌忠誠度的關鍵。2025 年4月,比亞迪在德國單月銷量達1,566輛,同比暴漲750%,驗證了渠道直控后的承接能力。
東南亞與拉美,多點開花
在東南亞,泰國成了比亞迪的“第二主場”。
截至2025年10月,比亞迪在泰國累計銷量突破10萬輛,2024年市占率一度高達38.5%。
投資4.9億美元的新廠已于2024年7月投產,年產能15萬輛。今年7月,第9萬輛新車在這里下線,8月首批900輛海豚自羅勇港出發,駛向德國、比利時與英國,開始“反哺”歐洲市場。
![]()
在拉美,比亞迪將福特廢棄的巴西工廠改造成新的電動車基地,規劃年產能15萬輛,預計2026年底全面量產。
2024年,比亞迪在巴西售出76,713輛新車,同比增長328%。截至2025年10月,累計電動車銷量已超17萬輛。
截至 2024 年 5 月,巴西門店已達 100 家,官方目標一度指向 250 家,渠道密度直接轉化為品牌曝光與試駕頻次,配合本地化產能,形成“鋪網—試駕—交付—口碑”閉環。
![]()
到2025年8月,比亞迪在墨西哥的門店數量已從去年的50家增至80家,累計銷量突破8萬輛。鋪網與銷量幾乎同步爬升,目標年銷8–10萬輛。
當地經銷商指出,其門店不僅銷售車輛,還配備快充樁、金融服務和高觸點展示空間,正快速形成“觸點—服務—交付”閉環。
渠道下沉帶來更高的試駕轉化,也讓比亞迪觸達了職業司機、高里程通勤者等對用車成本最敏感的人群。
在智利,與當地代理商Astara合作的旗艦展廳,也開始帶動中高端車型銷量。
![]()
截至目前,比亞迪的產品已覆蓋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前3季度,比亞迪海外銷量約70萬輛,同比增長132%,這些市場正逐漸匯聚成新的利潤中心。
1輛抵國內10輛?
比亞迪的“高盈利”,并非想當然。
瑞銀曾對比亞迪Seal(海豹)車型的拆解顯示,其單車毛利約16%,EBIT(息稅前利潤)約5%,比傳統車企具備約25% 的可持續成本優勢。
榮鼎智庫的進一步測算也指出,Seal U(宋 PLUS)在歐洲每輛可盈利1.43萬歐元(約11.8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僅為0.13萬歐元(約1.1萬元),按照這個估算,歐洲部分車型的單車利潤是國內10倍以上。
![]()
海外市場的利潤,已被寫入比亞迪的財報。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共銷售新能源汽車260萬輛,其中海外市場占47萬輛,占比18%,但利潤貢獻卻遠超這個比例。
財報數據顯示,國內汽車業務收入2190億元,成本1809億元,而海外收入830億元,成本606億元。
簡單計算一下,國內單車毛利約1.79萬元,國外則是4.77萬元,接近國內毛利的2.7倍。
![]()
截至三季度,比亞迪累計實現營收5662.7億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233.3億元,同比增長3%。單三季度營收1949.9億元,凈利潤78.2億元,毛利率環比提升1.6個百分點。
毫不夸張的說,海外市場為比亞迪的利潤做出了重要貢獻。
靠的是體系能力
比亞迪海外利潤,并不來自運氣,而是體系能力的確定性。
從電池、電驅、電控到芯片,它幾乎全部自研。經多家機構計算,這種垂直整合,讓關鍵零部件的成本比傳統“主機廠+供應商”模式平均低出15–20%。
在國內,這種優勢體現為“性價比”,在海外,直接釋放為高毛利。
正如瑞銀報告所言:“比亞迪的整車毛利,并非來自定價權,而是來自工程結構上的內生節約。”
![]()
截至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支出達到437.5億元,同比增長31%,累計投入已超2200億元。
研發費用已連續超過凈利潤總額,這種“用研發換利潤”的結構,恰恰是其競爭壁壘所在。
更重要的是,它賣得貴、回款快、資產還輕。
據東吳證券測算,2025年第二季度,比亞迪資本開支約422億元,占營收比例約21%。同一時期,其經營性現金流為23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89%。
也就是說,哪怕處于建廠高峰期,它的現金流依然正向。
![]()
這得益于它在海外采取“輕資產合營 + 本地配套”的建廠模式,土地、廠房和基礎設施由政府或合資方提供,比亞迪只需投入核心設備和工藝團隊。
在資本密集的制造業里,比亞迪正在實現極高的現金效率。
把利潤留在當地
比亞迪海外利潤還有另一個“隱形杠桿”——匯率與政策。
在美元走強的周期里,人民幣計價的出口自然形成匯兌紅利。而在主要落地國,它又疊加了政策補貼的安全墊。
比如,泰國EV 3.5計劃:售價低于700萬泰銖的電動車,消費稅從8%–10%降至2%;若售價低于200萬泰銖、電池容量 ≥ 50kWh,還能獲得高達10萬泰銖補貼。
土耳其HIT-30計劃:提供新能源車項目的企業稅豁免、財政補貼和用地優惠。
匈牙利政府:為比亞迪乘用車項目發放了31億福林(約780萬歐元)的現金補貼。
巴西巴伊亞州PROAUTO政策:給予最高100%的商品流轉稅(ICMS)抵免,補貼延續至2032年。
![]()
但投資并不是為拿補貼本身,更深層的邏輯,是一場全球版的“招商引資”互換。
落地國提供土地、稅收與配套,比亞迪帶來整條新能源供應鏈與本地就業/稅基。這種“產業換政策”的方式,比單純價格競爭更具確定性與可持續性。
更關鍵的是,比亞迪沒有急于將利潤放回口袋,而是在持續投入。比如泰國項目的收益用于建設本地供應鏈,巴西市場的現金流又反哺拉美渠道擴張。
這種模式,讓比亞迪的全球化,從資本驅動轉向經營自洽。在同樣的市場波動下,它的現金流結構得以更加穩健。
重新認識比亞迪
世界正在重新認識比亞迪。
在歐洲,《衛報》稱它是“唯一靠體系突圍的中國品牌”,《金融時報》則提醒,“歐洲人開始熟悉這個名字,卻還沒學會信任它。”
在巴西,比亞迪被稱作“比日系更實用,比德系更容易修”。
而在日本,它被定義為“勇敢的實驗”,一種試圖挑戰信仰的姿態,也可能是一場孤獨的遠征。
這些評價,共同勾勒出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排位。
![]()
它已不是一家普通車企,而是全球汽車產業秩序松動的象征。當舊的汽車帝國逐漸崩解,技術不再只屬于西方和日韓,中國也不再意味著“低端”,比亞迪用穩健的銷量和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把“中國新能源汽車”,變成了全球品牌和盈利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比亞迪的出海,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走出去”,而是中國汽車工業和傳統汽車強國的“新舊更迭”。
最真誠的智能汽車報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