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11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廣西農科院”)建院9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南寧市舉行,12位兩院院士出席大會。從1935年廣西柳州沙塘鎮的一個農事試驗場,到如今朝著全國一流農科院所的目標邁進,廣西農科院聚焦糧食安全和特色果蔬,攻克關鍵技術、育成優良品種,挺起了八桂農業創新的“脊梁”。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在大會上說,自成立起,廣西農科院老一輩科研人以“賦能廣西農業、惠及千萬農民”為使命,懷著對土地的赤誠,踏遍丘陵河谷,在簡陋條件下攻克難關——從適配喀斯特地貌的作物育種到改良種養技術,讓廣西糧食增產,甘蔗柑橘等特色作物產業化,穩穩撐起農民的“錢袋子”,筑牢了區域農業的科技根基。
全國每三勺糖,就有兩勺來自廣西。這份“甜蜜”事業的背后,是新中國成立后4代甘蔗主栽品種中有2代由廣西農科院選育,其中“桂糖11號”至今仍保持大陸單一甘蔗品種種植面積的最高紀錄,占全國面積的50%;新育成的“桂糖42號”連續6個榨季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
除了甘蔗,這里還誕生了許多“明星”品種:首次利用野生稻資源育成上世紀全國三大恢復系之一的“桂99”、育成世界首個玉米花培雜交種“桂三1號”、培育我國首個雜交黑皮冬瓜品種“桂蔬一號”、育成曾占全國香蕉種植面積60%以上的香蕉品種“桂蕉6號”……自1978年以來,856個通過省級以上審(認)定品種從這里走向田野,1280件授權發明專利在此誕生。
一顆顆良種換來萬家豐收,一項項良法良技帶來真金白銀。首創水稻“兩遷”害蟲異地預警測報技術、木瓜蛋白酶加工技術,粉壟農耕技術掀起農耕新革命,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讓“甜蜜”事業邁向新高度,研發木薯北移種植技術打破地理限制,葡萄“一年兩收”技術讓廣西從葡萄種植“禁區”變成特色優勢產區。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農民手里。90年來,廣西農科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富民實效,用科技賦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廣西農科院組建16支科技先鋒隊,1000多名專家學者深入基層、扎根一線、服務“三農”,在廣西打造科技示范點1334個,服務農業企業、合作社2381家。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說,廣西農科院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豐碩成果,不僅為廣西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科技動力,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勇當廣西農業科技創新的火車頭和主力軍,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和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貢獻更多的農科智慧和力量。”廣西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鄧國富表示。
(科技日報南寧11月5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