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這并不是一句危言聳聽,而是人口結構變化與慢病負擔共同作用下的必然拐點。
![]()
從數據看,這背后不是突發疫情,也不是某種罕見疾病,而是一場靜默推進的慢性病浪潮,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生命軌跡。尤其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而致命”的疾病,成為這一波高峰的主力軍。
與急性疾病不同,慢病的殺傷力并不在于癥狀猛烈,而在于拖延、隱匿、反復。很多時候,它們就像是一根繩子,慢慢勒緊身體每一個系統的咽喉。當人們意識到問題,往往已是并發癥叢生,回天乏術。
從臨床經驗看,當前高死亡率的根源,不是突發,而是積累。積累什么?積累不良習慣、積累代謝異常、積累忽視身體信號的時間。
尤其在中老年階段,身體已不再具備對抗高壓生活與營養失衡的能力,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小病,終于以“系統性崩塌”的方式,集中爆發。
![]()
觀察全國死亡結構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非傳染性疾病長期占據死亡首因。國家疾控局在2023年的統計中指出,全國居民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比已超87%。
其中心腦血管病占比超過40%,緊隨其后的是癌癥與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這些病的共同之處在于:早期無感、中期隱匿、晚期失控。
死亡高峰并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明顯的代際斷層。60歲以上人群,是這次趨勢中最重的“負荷點”。這并非巧合。
從流行病學角度看,這一代人經歷了營養匱乏的童年、勞作高負荷的中年,卻又在步入老年時,遭遇了高油高糖的飲食沖擊。代謝系統常年處于透支狀態,加重了心臟、腎臟、血管的損傷。
![]()
再從高發人群說起。中老年男性,是慢病致死的主力。
特別是高血壓病史超過10年的人群,腦出血與心肌梗死的風險顯著升高。已有觀察研究提出,若長期收縮壓維持在150毫米汞柱以上,心腦血管事件的年發生率幾乎翻倍。
但問題真正棘手的地方,并不在病,而在“等”。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血壓偏高、血糖異常,仍然遲遲不干預、不復診。
等到頭暈、視力模糊、夜尿頻繁,才開始警覺。而這些癥狀,往往意味著靶器官已經受損。例如慢性腎病,在確診前已有近一半腎單位功能喪失,卻因“無痛無感”被長期忽略。
![]()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將“死亡高峰”的到來歸結為老齡化。這當然有道理,但并不充分。從生理角度說,年齡只是風險增強的容器,真正推動疾病進程的,是生活方式。
國家心血管中心2022年調查發現,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比例已達12%,而這一人群的血壓控制率不足30%。也就是說,死亡高峰的“根”,早已在年輕時埋下。
再看癌癥。中國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457萬人,其中肺癌、肝癌、胃癌居前三。
問題在于,這些癌癥的早期識別率不足20%。等到確診,多已進入中晚期治療階段。尤其是肺癌,起初可能只是輕微咳嗽、乏力,被誤以為是“老毛病”,一拖再拖,錯過干預時機。
![]()
但死亡高峰真正“雪上加霜”的,是慢病之間的共病效應。比如糖尿病患者中,超過45%同時患有高血壓;而在冠心病人群中,約三成存在糖脂代謝異常。
這種組合式的疾病模式,導致治療難度指數級上升。就像一個屋子,屋頂漏水、墻體發霉、電路老化,一處壞,全屋牽連。
從機制上講,慢病之所以難防,是因為它們不是“敵人”,而是“叛徒”。它們源于我們自身的代謝系統,一點點失控,從“功能紊亂”走向“結構破壞”。
比如高血糖,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最終誘發腦卒中。而這一切,往往在無聲中進行,等發現,已是梗死、出血,乃至癱瘓。
![]()
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身體信號,往往最致命。比如頻繁夜醒、晨起心悸、飯后困倦,這些并不“驚悚”的表現,可能正是血糖波動、心律失常的前兆。
一項三甲醫院開展的臨床隨訪發現,超過60%的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前三個月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紊亂與注意力波動,卻未引起重視。
死亡高峰的出現,并不意味著絕望。它只是一個提醒:我們的健康管理方式,需要從“頭痛醫頭”轉向“系統調控”。
就診建議不應只關注某一個指標,而應關注整體代謝狀態。比如檢查血糖的同時,評估胰島素抵抗;控制血壓時,兼顧腎功能與心率。
![]()
日常防控也不該只靠“吃藥”。真正有效的策略,是生活結構重建。
像合理睡眠、慢性壓力管理、規律運動,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方式調整,實際上是激活身體“自我修復力”的關鍵。就像一臺發動機,不僅要加油,更要定期保養、清理積碳。
很多人問:那死亡高峰真的無法避免嗎?答案是:它不會消失,但可以延后。我們無法阻止時間流逝,但可以決定在什么狀態下老去。是帶著并發癥、靠藥物維持,還是有尊嚴、有活力地度過晚年,是每個人都能做出的選擇。
設想這樣一個畫面:一個70歲的老人,早晨能起身晨練,中午能做飯看書,晚上能和孩子視頻聊天。這樣的老年,并不是奢侈的愿望,而是科學管理下的結果。而所有這一切,從今天開始就能做起。
![]()
如果說“死亡高峰”是社會的挑戰,那“延緩衰老、穩定慢病”就是個人的出路。不是等到退休才開始關注健康,而是從每一次體檢異常、每一頓高鹽飲食、每一個失眠夜晚開始,重新找回身體的節奏。
人終將老去,但不該病入膏肓地老去。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只是更長的壽命,而是更好的生存質量。每一個對健康負責的人,都是在對未來的自己負責。
參考資料: 【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2020年)[R].2021. 【2】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2,50(9):1-12. 【3】國家癌癥中心.2020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與死亡分析報告[J].中國腫瘤,2022,31(1):13-20.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